給愛一個容器。這個容器,其實就是時間。對有的人來說,時間是溫柔的刀,割去了三千煩惱絲,也劈開了一雙相牽的手;對另一些人而言,時間則是愛的容器,愛無形,容器也無形,兩鬢青青變星星,只是為了一顆癡心。毀滅愛的是時間,證明愛的也是時間。這些道理,為什麼年輕時候總不明白?
1996年5月3日,英國老人約翰·布朗去世了,兩天后,他的妻子裘蒂絲也固然長逝。他們便是本世紀最動人的愛情故事“戴紅玫瑰的醜女人”的主人公。
1942年,二十出頭的布朗趕到北非的英軍第八集團軍。此時,美軍處境艱難,隆美爾攻勢淩厲。布朗在大炮和坦克的轟鳴裏染上了戰爭恐怖症,甚至想逃走和自殺。有一天,他偶然讀到一本《在炮火中如何保持心靈平衡》的書,他被深深地打動了。這本書成為他心靈的支柱,尤其令他驚異的是,作者是一名年輕的女性:裘蒂絲。他開始給裘蒂絲寫信,經過3年的通信,兩人相愛了。1945年,戰爭結束了。已晉升為中校的布朗急切地給裘蒂絲寫信,要求會面。裘蒂絲回電說:“在倫敦地鐵一號口等我。你的手中拿本我寫的書,我的胸前將佩一朵英國國花——紅玫瑰。不過,我不會先認你,讓你先見到我。如果你覺得我不適合做你的女友,你可以不認我。”
布朗在約定的時間來到地鐵口。還有1分鐘,他經歷了無數次戰鬥、平靜如水的心,卻情不自禁地猛跳起來。這時,一位綽約多姿的綠衣女郎從容地走來。是她嗎?她沒有戴紅玫瑰。布朗再次張望四周,一位戴著紅玫瑰的女人慢慢地走上前來。布朗定睛一看,張口結舌:這是一個重度燒傷、拄著拐杖的女人!怎麼辦?認不認她?布朗的內心激烈衝突起來。“她在我最需要的時候,伸出了援助之手。經過殘酷的戰火的考驗,我們的愛是神聖的,我沒有理由不認她。”於是,布朗追了上去,叫住那名“奇醜無比的女人”,微笑著說:“我是布朗。我們終於見面了,非常高興!”
“不,您錯了。5分鐘前,剛才過去的那位綠衣姑娘請求我戴上這朵玫瑰,從您面前走過。她一定要我不主動認您,只有當您按照約定,先同我相識,才把真相告訴您,您已經成功地接受了一場或許比戰爭更嚴酷的考驗。她正在對面的餐館裏等您。”
我既為裘蒂絲喝采,也為布朗喝采,布朗伸出手去的時候,他的愛已經昇華得無比神聖。布朗給了愛一個能夠容納海洋和天空的容器,他便獲得了人生的真愛。
- Oct 18 Wed 2006 07:00
牽 手(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