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1 Mon 2010 15:04
  • 星空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真正的作品不存在於其確定的形式,而是存在於一連串試圖逼近它的努力。"

...卡爾維諾的話語,近日讀來感觸特別深刻。

對應到,老師昨天在畫室所提到的課題...

"你、 為何而畫?"
是依循傳統技法、為美感而畫嗎?
是追求他人肯定、存在感而畫嗎?
有可能追求本質、為自己而畫嗎?

原來...
在刻意與非刻意之間,
不只是突破、尋求可能性,
破、其實是為了看到本質。

這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

清楚知道...
當老師讚美我的作品時,
重要的不僅止於作品本身,
而是我要傳達感覺的企圖心。

創作當下、我...
是如何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覺?
是如何放下既定模式、讓真我出來?

...這、就是我昨日的遭遇。試圖體會
羅洛梅所傳達的關於藝術家的遭遇。

這遭遇並沒有帶來狂喜,而是平靜與感動,
因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動著。

讓我狂喜的其實是卡爾維諾的話語,
因為他說得極為精準,所以撼動我。

卡爾維諾說到:
"真正的作品不存在於其確定的形式,而是存在於一連串試圖逼近它的努力。"
對應到羅洛梅:
"創造力出現於一個 [遭遇] 的行動中。...創造這件事,是兩端之間的遭遇"

他們是一致的,不是嗎?

因為讀的是翻譯書籍,而不是原文;
我無法說,我好愛卡爾維諾的文字。
(雖然這是我的真心話)

這會兒...
我專注的看著他的相片、一個眉頭深鎖的男人

我讀到的是...
一個愛思索而認真的人,雖然不帥、眼神溫柔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的作品 幾乎是風景畫 而且是橫幅 和過往大不相同...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片風情、一種心境
我的春天... 提早到來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17 Thu 2009 11:55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勢在必行的參照點:

  1. 積極整合所有利益相關群體,尋求共同利益(非僅僅平衡) 
  2. 開放式管理政策
  3. 大量員工培訓機會
  4. 授權並鼓勵員工為顧客提供滿意服務
  5. 營造人性化環境
  6. 與顧客建立深厚感情
  7. 視協力廠商為合作夥伴、鼓勵雙贏
  8. 視企業文化為最寶貴的 資源
  9. 使文化具抗壓性和適應力

[利益相關者關係管理] 之商業模式取代傳統 [股東利益高於一切] 想法。

初步構想...

  1. 建立直向串聯的行銷平臺
  2. 開放業務更大的權限,正確行銷策略之再教育的必需性
  3. 安排在職訓練,或提供補助
  4. 獎懲制度的建立
  5. 已完善
  6. 內勤人員需加強
  7. 尚稱良好
  8. 將企業文化書面化並加強宣傳
  9. 上述各項若能達成之必然結果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封面是版畫作品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7易畫苑 "框無" 展覽預告

主辦單位: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地點:  台北縣藝文中心
          (台北縣板橋市莊敬路62號B1)
展期:  2007/9/1 - 2007/9/19  AM9:30 -PM5:00 
          (週一休館)
開幕:  2007/9/1 PM2:00
座談:  2007/9/19 PM1:30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聽,
男孩既天真又堅定的一聲 "OK"
爲我帶出希望的旋律...

瞧,
球被高舉著在他雙臂之間
那股蓄勢待發的勁兒...

或,
你啥也沒看見?

罷,
單純聽音樂吧!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老大個性向來細膩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兒子具爆發力,這部落格裡我相當滿意的幾張經典個人照,幾乎都是他掌鏡拍攝所得。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tsutto shiawase...
watashi no negai.

honntoni arigato.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婚這麼多年,還能讓他說:
"你是個有趣的女人"。

是吃棉花糖的滋味...

因為我的善變,
讓婚姻生活無形之中多采多姿,
算是一種意外收穫吧!

接招吧,勇敢的老公
我還沒有停止改變的跡象。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西班牙古根漢美術館,"解構主義"的建築代表




今天看了一些"解構主義"建築的幻燈片,是在一場名為"德國舞蹈新勢力崛起"的研討會上...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我曾大力推薦的德國狂潮系列? 這場研討會主要是針對其中兩場節目作導覽.分別是威廉佛塞的"身體協奏曲"以及莎夏的"肉體".

有趣的是,建築如何與舞蹈兜在一塊? 反應快的朋友一定聯想到舞台設計,這是其一. 

另一個重要的相關字元是"解構"這二字. "解構"顧名思義,拆解然後重新架構. 在"解構主義"裡其精神意涵在於,藉由顛覆傳統打破既有的形式尋找更多具創意的可能性. 不管是繪畫,音樂,文學,舞蹈,建築...等等,任何的藝術表現在步入後現代的藝術領域都得經過"解構"這一關.

威廉佛塞的"身體協奏曲" 
顛覆傳統芭蕾的表現形式重建新的肢體語彙;
並試圖打破舞者與舞臺之間的有限空間,
追求更具延展性的無限關係,這就是他的解構方式. 
加上不斷嘗試光影的變化,大膽使用前衛而冷調的電子音樂,
使得該劇成為現代芭蕾的經典代表.
必須特別說明該劇首演於1990年當時該有多震撼可想而知. 

莎夏的"肉體"
靈感來自柏林猶太博物館,
是一齣極具政治反思的作品,強調身體與尊嚴的關係. 
日本至今仍為首相是否應到靖國神社參拜一事吵嚷不休,
相較之下德國人的自省能力真是氣度非凡. 
在"肉體"裡,莎夏進行的是思想上的解構.
當然,形式上也是相當前衛.

黎美光在結語裡說得很好:"舞蹈的未來是什麼? 應該要嚐試與任何形式的藝術對話." 不只是舞蹈,所有的藝術表現都在尋求對話的可能性.  這也是網路普及縮短交流距離所帶來的影響吧!

無論如何,如果能理解"解構主義"的精神再去觀賞這兩個節目,應該可以有另一層的領略. 這場研討會很成功,發現台北愛好藝術的觀眾有年輕化趨勢,會後QA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提問,真是令人欣喜的現象.

相關連結如下:

"解構主義"的建築代表
1.
西班牙古根漢美術館
2. 德國柏林猶太博物館

節目精采片段
1.
威廉佛塞的"身體協奏曲"   演出時間10/17-19
2.
莎夏的"肉體"   演出時間 11/10-12

本文我只針對藝術形式的表現作粗略的分享. 
想了解更多資訊請到兩廳院相關網站查詢.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

可知道 今日的表演主題是"書寫"?  就在你建議我停止使用書寫的表達方式之後,是巧合? 還是意象?

在舞台上吶喊著 "Where am I ?" 時我開始重新思考停止書寫的可能性......

頗令人玩味的表演,卻由於我害怕任何建議都可能成為一種"強迫"的心理因素下,(自以為這才是個人意識的最高尊重),竟讓你們失去觀賞的機會內心有點自責.  總是因為這樣的自私...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漸漸失去付出愛的能力.   

一起分享這場表演的內容:

1.回歸初始
  一個住在箱子裡的小女孩
  他的眼睛看出去的世界是許多來回走動大人的腳
  她是期待被發現又很好奇不被發現的歷程與被發現的心情
  長時期的與自我玩捉迷藏使她忘記了究竟她要躲避的是誰
  她到底希望被發現還是要永遠躲藏...

2.書寫
  書寫是通往自由的途徑 是沉默的表達 同時也表達沉默
  自由書寫運用"隱喻"與"意識拼貼"的方式
  來作為意識與潛意識活動的出口,它同時也書寫了自由...

3.對話
  它包含了對話 自我對話 投射式的對話 隱喻式的對話
  隱微的 幽渺的 破碎的 誇張的......來自記憶的對話

4.眼睛 (眼睛是屬於不同的別人,自己是不同眼睛下的自己)
  有人選擇不被看見
  有人選擇不看見別人
  大部分的人只看見他們想看見的人
  所以大部分的人也只被想看見他們的人看見
  我們是活在誰的眼睛之下?
  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還是別人選擇了我們

以上是一個個體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結合的漸進過程.

> EINS 愛因斯 跨領域創作坊 創團演出作品
藝術顧問 / 李泰祥
榮譽顧問 / 汪志冰
劇場導演製作人 / 柯良璋
創意發想作曲 / 林琬千
舞蹈創作 / 詹曜君  王珮君
影像視覺創作 / 歐佳瑞
舞台暨燈光設計 / 何定宗
排練助理 / 洪偉翔  林有正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傑宏貝爾拋出的議題 我有話要說......


我接受韓良露的說法 :"如果舞蹈是探索 人 和 身處空間 的感應,人成為物件,與物件不斷連接,不正是更真實的天地之舞嗎?".  然而,如果取走舞蹈服膺美學的義務而只剩下肢體純粹功能性的擺動,這難道不是另外一種迷失嗎?

上週在畫室裡元勝老師提到:"抽象藝術很可能成為可怕的迷失."這個說法正是我所思索的問題.
到底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無論是 音樂 繪畫 舞蹈 我想任何一種藝術表現都應該更深入內涵的層面,一切表現如果只是空於形式都算是一種迷失吧? 畢竟所有的表現技巧只能扮演協助的腳色,真正的主角是創作者本身. 創作者(舞者)必須做的是竭盡所能完全融入,將自己的生命內涵毫無保留的展現在 畫作 音樂 或舞蹈裡. 這樣的藝術才有意義,才能與眾不同.

雖然還沒看傑宏貝爾的表演, 我想他應該是要告訴我們: 藝術不僅僅是在追求完美,更是生命力與自我的展現.

這次表演很想去看卻因為孩子有考試無法成行, 如果有朋友去看一定要來信分享喔 .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是沒有標準的,身體的各種變形都是身體的歷史. 身體的各種動作,都是身體的舞蹈符號... ...       


中時副刊5月22日刊登 韓良露 爲 傑宏貝爾 撰寫的介紹文裡有不錯的內容, 在此與大家分享. 

內文大略提到, 舞蹈從原始的自發性表現發展至今成為特定階級與功能服務的項目, 許多舞碼僅能成就 神聖 莊嚴與美 的形容詞.  爲了反僵化的宗教 政治 傳統的舞蹈美學, 於是現代舞興起 試圖重新找回人和身體間的權力關係. 

傑宏貝爾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當舞蹈越來越脫離表達真實人類動作的各種可能性, 舞者成了某些動作的俘虜而不是動作的主人時, 到底什麼是舞蹈?   文中有幾段話挺有趣的. 

"...如果舞蹈是探索 人 和 身處空間 的感應,人成為物件,與物件不斷連接, 不正是更真實的天地之舞嗎?..." 

"...人身難得. 每一個人類的身體都是個人思想,情感,情緒的紀錄. 身體是沒有標準的,身體的各種變形都是身體的歷史. 身體的各種動作,都是身體的舞蹈符號..." 

文章末尾, 韓良露不忘提醒我們: 

"...然而,我們也不能忘記傑宏貝爾的舞蹈亦是他施展的巫與咒. 而他不是世界唯一的咒. 喜歡 芭蕾 探戈 之咒的人仍然可以繼續喜歡, 只要能夠明白任何舞蹈都不能成為專制的咒,不能代表唯一的美學. 有的舞蹈之咒是讓人幻覺,有的舞蹈之咒是要人清醒..." 

喜歡林懷民這個人, 喜歡閱讀韓良露的文章, 喜歡他們丟出的議題.  至於傑宏貝爾的表演, 要看了才知道.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