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命現場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客套「畫」 文/Words by Powen (紅野畫廊 李博文)
 
學畫之後,看藝術的角度是更寬廣了,還是更狹隘了呢?

當今許多社會人士學習繪畫,學畫的理由可能是:打發時間、單純喜歡畫畫、學習另一項技能、培養定性及抒壓,當然也有人想成為藝術家。無論學畫的目的是什麼,至少他們去參觀畫展時,也許能協助他們更為投入畫展中。但是,學畫亦可以誤導人們看藝術,使他們失去看畫應有的想像力,只能欣賞接近裝飾性的畫作,而始終不解藝術性的作品。如果畫室老師只著重在繪畫的技巧性,學員去參觀某個畫展時就可能專注於研究展出者的技法,沒有與作品有心靈交會的機會;若畫室學員追求著畫作的外在討喜與美麗,就永遠無法領悟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的立體或野獸般的線條,也沒有心思去理會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的抽象色相;假如畫畫老師使學生跟從自己的色彩與筆觸,那麼學生可能無法接受全世界當代美術館裡9成以上的展品。
 
筆者很贊同畫畫可以抒壓,但既然能夠排解壓力,為何需要被束縛呢?我們看到小朋友在沒有老師指引下的畫作,完全展現某一位小孩的本能、天真、與直覺,從他的畫作中常可以看到他的意圖、個性、或他的夢想。一旦他們接觸到制式的教育洗腦,遠離了原性,向文明靠攏,他們的畫作盡是多人的影子,沒有自己。
 
《魯冰花》小說改編成的電影,許多人應該還記得片中二位學畫的小朋友,其中一位畫出大人看得懂的畫作,加上該位小朋友是重要人士的小孩,因此得以代表學校參加校外比賽而得了獎;而另一位小朋友的畫作是天馬行空般的畫面,但被學校老師否定,後來卻得到世界競賽的首獎。 

很多藝術家小時候都只是單純喜歡畫畫或塗鴉,擁有比較敏銳的色感及空間結構概念,但隨著慢慢長大,人生的歷程受到多方影響,畫畫就不再是那麼純正不雜,同時少了些樂趣,他們「不能」展翅飛翔,因為有些人成了藝術家,畫畫變得是有目的性的了。

繪畫的基本功固然重要,筆者建議學畫畫的人可以準備速寫本,隨時隨地勤於練習速寫及素描。一旦開始去執行一幅畫作時,就不要再拘束。 

畫畫老師畢竟是人,有他固有的個性及觀念,有些老師或許希望學生能跟隨附和,但學生們也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畫出來的畫作應貼近本意,如不是,就無法達到完全抒壓,只是得到老師的點頭肯定,彷彿拿到高分成績而沾沾自喜,但對於他們去接觸全世界多元藝術是完全沒有助益,反是個桎梏。 

學畫畫之後,其目的並非取得一項功夫或專長,而是對藝術的定義有更多自己的見解,且在看過各式各樣的藝術表現後,能夠去論述及討論,如此一來,看藝術的角度寬廣了,自己作畫時也能有心理療癒之效。
 
Regards,
 
 
Powen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我所參與的團體
在於提供一個機會,訓練自己看到別人的平台‧
要怎麼看到? 問"問題",是個好方法‧
學習正確而有效的提問,這在職場上是很有效益的技能‧

前提是,不帶評估判斷所做出的有效提問才能協助我們看到實情‧
相反的,如果帶著既有的觀感提問,不但很難釐清實際狀況,
更可能誤導當事者‧

有點像是警察審犯人...
如果警察心中已經認定眼前的嫌疑犯一定是犯人,
他會怎麼問? (雖然證據是最後關鍵‧)

我所強調的是...
要做到完全沒有成見的提問,其實也並不容易‧
畢竟人的意念轉動似乎永無止境。

在課堂上、我沒有特別想去學習如何提問,
通常我會發問純粹基於好奇心。
發現,有些同學的提問只會讓人更困惑,
如此一來意義何在? 只是為了滿足探索的樂趣?

若能添加一些直接的提點,
不用多、一點就好...
對當事者會更有助益吧?

我越來越不想主動開口的原因在此,
不是因為要不到答案,而是無趣。
當一些內在真實的話流露後,
大家無所回應或是不知所以然的被挑戰時,
無趣之外甚至覺得沒有安全感。

而且一旦明白到...
一切學習都要從自己出發,
沒有人能給你出主意,沒有人能幫助你‧
 唯一的方法,就是走向內心‧

還有需要主動再開口嗎?

明明要表達的範疇在此,
都還沒說清楚就被導向另一個方向,
為了避免被誤導,面對別人的提問
我需要更篤定、更有智慧的語言技巧‧

還無法做到,或許是因為我的心還是不夠靜?

如果語言和文字一樣,也是符號‧或許真是可以
透過解構文章或傾聽敘述來理解一個人‧

問題是...

文字呈現的這件事,多少是經過提煉、堆砌而成,呈現的文章是初心的機率有多少?
真誠與否? 確實難以判定‧ 只有當事者心知肚明吧?

然而,透過語言來理解一個人,是否可行?
這問題又有點複雜...

每個人因著自身思考邏輯的差異,本來就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再加上個性不同,自然在形式上有所選擇‧
另外、隱藏性的心理因素,也會左右真實性‧

種種因素形成平台不同,要如何看懂? 難度頗高‧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他語重心長的提到:
你必須學習技巧,但不要被技巧所玩弄。

話一落下...
些許的停頓、悵然的眼神

頓時、我明白
過往有幾次能讓他駐足的習作...
即使結構不夠完整卻能觸動他
其實是那一份...真。

何必執著什麼是好畫呢?

奔放既真、造作也是真

熱情既真、陰鬱也是真

清晰既真、曖昧也是真

原來一切的矛盾都是真

看來...
繪畫技巧好比是生活中的慣性,
我們很容易被傳統和習慣困住,
以致忘記自己。

常說...
listen to your heart
但、我們更常做的卻是...
讓別人來告訴我們,該如何作?

惟有...
誠實的活在當下,才能聽見自己的聲音。


學習接納任何時刻的自己,
愛的能量才能由然而生。原來、
愛的力量需要內化而不是外求。

學會接納自己,

能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多數的人應該都知道歐巴馬的父親是一個來自非洲肯亞的留美學生,母親是白人;一九六一年歐巴馬出生之後,他老爸就回去肯亞做研究,從此一去不返。由母親和外公外婆帶大的歐巴馬在紐約讀哥倫比亞大學時接到父親的死訊,或許是來自內心隱藏已久的某種召喚,他決定去父親的母土肯亞走一趟,也種下六年後的「尋根」之旅。

     這趟表面上類似「尋根」之旅,其實重要的不是一種血緣的聯繫,而是讓歐巴馬體驗或者理解了,當年父親在一無所有的狀態下離開肯亞,與拋妻棄子重返肯亞,這兩種巨大的決定與可能的掙扎的因由。

     作為主流世界與主流社會中的弱勢,生存本身除了要比一般群體付出更多的努力之外,有時候甚至要把尊嚴藏在連自己都不想發現的角落。至於,想在這樣的群體裡讓別人看到自己、聽到自己、成就自己甚至想改變什麼……似乎還要加上無比的勇氣、毅力以及某種特殊的機運。

     透過這個旅程,歐巴馬發現自己與陌生的父親如此親近之處並非血緣,而在於面對類似的困境,有著同樣的悸動,都不願意在既定的命運下苟活;雖然他已經可以活得比父親、比肯亞的親人甚至比其他非裔美籍的人更好。

     看完這本書,好像能夠理解歐巴馬為什麼用「Change」當成他的競選主題,也彷彿感受到這個字背後,那種看不見但卻極其巨大的渴望和能量。

     在「台灣」這兩個字在主流世界彷彿只能發出微光的當下,看完歐巴馬的故事忽然有種蒼涼的感覺。我們是願意在既定的命運下,滿足於至少還活得比其他人更好的自慰苟活,還是在看到歐巴馬或許可能創造美國歷史新頁的鼓舞下,也把Change的意願用力地高高舉起?

節錄自中時人間副刊   文/吳念真  (20081105)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现代的观念先作一比较容易明了的说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习,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

  (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部分来处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等活动。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现在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

  (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
  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
  如果真能切实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
  …………未来……现在……过去……
  ————————————————无始以来
  ……未来……现在……过去…………
  0+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人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度樂觀有時是悲劇的開始,就好像無知的天真總會帶來傷害一樣,
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現象? 

該有一條界線的,但......總是模糊不清。

或許,秉持著純真的信念,用樂觀的態度面對,
加以悲觀的思維斟酌,會是較中肯的作法!

至於天真,那種幾近笨拙的傻氣......
唉! 時而可愛時而可恨,簡直到了教人抓狂的地步。

"純真" 與 "天真" 是有區別的,
純真較接近"pure",天真幾乎是一種脫序的狀態了。
字面上的解釋是容易的,但真要從形式上去分辨時有重疊性,並不容易。 

"純真"是何等至善的寶貝,
"天真"是無可救藥的無知。
爲了避免自己過度天真而犯傻,兩者間是有弄清楚的必要。

近日發現...
我爲了"捍衛真理"所做出的任何魯莽行動或言詞,很容易傷害到他人。
實在是過於天真的自以為是。

有待琢磨哪!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數人習慣以一種"表面尊重"的態度來對應週遭的人、事、物。無關對錯,有時我也會採取這樣的態度。

    然而仔細思考,這樣的尊重其實是一種冷漠,是一種不在乎、不愛對方的表現。朋友這樣說:"當你覺得對方怎樣都ok的話,當下兩人的距離就已劃出。" 他說得極對!

    人與人之間要如何建立親密的關係,是多麼重要的課題。許多誤解與磨擦經常是因為冷漠造成的。

    特別在合作夥伴的關係裡,如何避免對立而仍能維繫親密關係來達成任務? 這樣的境界是需要拋開自我成見 (無論是上司或下屬) 走到對方的位置上,才有可能辦到。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對子女的關心,有時是出於不信任、不放心。是一種恐懼,擔心子女失去保護會產生危險。當她在分享她的教養經驗時我有這樣的感受。

"不穿外套會感冒...","不做...會...",這樣的語態是母親們慣用的模式。

我的回應是 :"經驗不可傳承."。
教練說 :"你這回應和那些母親所做的,沒啥兩樣."。

於是我學到,傾聽後的回應固然重要,冒然的驟下結論對傾訴者可能毫無助益。下次我該試試疑問句,用提問的方式將對方領到問題關口。如果當事者始終無法看清問題根源,也沒有解決的意願與勇氣,旁人說什麼都是沒有用的。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法隱藏的甜美  是你的出現
恣意奔放的青春  是你的存在

靈魂無從遁逃時
無助... 不堪...  哽咽...

傻孩子
說你虛度青春
心痛不亞於你呀

你當然不明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

當你轉身 爲你辯護 
我是這樣說的...

因為無法容忍美好事物帶著遺憾
即便可能受累 甚至無力改變一個人的生命
依然選擇充當上帝

帶著你看不見的眼淚道出內心的真話
突然覺察到...
原來我不輕易出鞘的勇氣總在關鍵時刻現身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的生命現場......
提醒你不要忘記的是對方的肢體與眼神



...真實現場,它其實很虛假
如果你不夠清楚,很容易被對方言詞所矇弊

相反的,如果你夠清楚
對方說得再多也只是自曝其短

所以,這種場合我更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一夜,我注意到兩個女孩
相異特質所展現的不同實力

如果我是男人...
我的選擇會和老公一樣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小組裡花了兩個月討論的十大議題,直到上週還沒辦法完成。掌舵者感歎的說到:"在同一艘船上的我們,人手一隻槳卻各划各的,以至於整艘船只能原地打轉."。

      身為新成員的我面對所有議題的討論也曾經熱情參與,但自從發現團隊傾向照本宣科的依照老師課堂筆記作整理提交時,便開始意識到自己使不上力的事實。於是我說到:"就在大家各自划槳混亂的當際,就算我有不同的看見也不該出面攪和,以免形勢更亂."

      舵手的看法卻是:"錯了,你應該挺身出來攪和."。

      明明東西無法如期完成,他本人都還在氣頭上,居然冒出這句話。他的理性教我佩服不已。

      雖不明說,我確實明白他的意思。挺身而出是爲了表明立場,結果如何倒是其次。熱情參與是對自己負責,的確都是我該學習的功課。

      關於"攪和"這詞則有另一層更深的反義,那就是"創造"。利用"攪和"的行動尋求第三種可能性,這也是逆向思考的一種模式呀。

      上週在易畫苑,培芬問到"創作與設計有何不同?",這提問顯現出她目前的困境。依我的說法是,"設計"在追求一種視覺的完美,重視結果的呈現而不在乎其過程,通常針對主體內容早有腹案較接近商業需求而非心靈滿足。

      至於創作,沒有人可以預期結果,可能是一種過程的耽溺。創作者時而浸淫其中時而抽離,在感性與理性的衝突中尋求該呈現的感動。"衝突"與"攪和"都是一種破壞,能爲創造帶來力量。


關於"創造",亨利米勒的一些說法挺生動的,我很喜歡 :

每個人都必須有自己的基礎。
如果說一個人是真正的獨立個體,那是因為他具有獨特性。

那至關緊要地影響了我們的是什麼文化形式?
這應該由每個人自己決定,並且形成個人自己的命運。

...當你感受到依靠自己,用自己的方式發現一切的樂趣;
那些有價值有魅力的,美麗而富於吸引力的東西是不會喪失或被遺忘的。

但是,當一個人被強拉硬跩到某些東西上時,
這些東西便會失去所有的價值和魅力。

這段文字生動的敘述了"自我創造"的重要性。不只是畫畫,人的一生也是要靠自己去創造的。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週末的清晨當我睜開眼,我需要一段清靜的時間稍微思索,思考著如何安排這一天。該回家探視父母、還是陪孩子打球,或是陪老婆逛街? 我的身體被三條繩子捆住,一條來自雙親、一條來自妻子、一條來自子女,既不想成為不孝子的同時也想成為好丈夫好爸爸,然而能同時成就嗎? 就算可以扮演好這三個角色,屬於我自己的時間在哪裡呢?"

      說這話的是位醫生,他懷抱著"內疚"道出了一個"好"男人的心聲...

      對誰內疚? 父母、妻子、子女或自己? 都有吧,祇因為按世俗傳統的標準來衡量,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原本以為自己有選擇的自由,到頭來卻發現無法達成時便產生悔恨。那使我們產生悔恨情緒的對象如果愈親密,愈容易產生內疚感。    

      了解根源,處理的方式:
       1.事情既然無法圓滿應當避免自責,學習控制負面情緒。
       2.明白個人與群體的關係有"內發"(出於自願),與"外加"(來自壓力)的現實狀況。
       3.如果是內發,就選擇以愛為力量來執行。
       4.如果是外加,就學習適當的拒絕。


場外

舵手問道:"有誰在乎他人的評斷?",除我之外都舉手了。這事幫助我看清一般人的壓力來源,並了解到彼此的相異處。原來,雙方之間彼此可學習的空間還真大哪!

"選擇"的定義,把自己交付出去的承諾,是必須負責的。

"接受"與"包容"的差異:
包容
是消極的態度,雖然承認異己存在的事實,但僅止於"願意面對"依然保有距離
接受
除了面對異己的事實,還能進一步的問:"我能爲你做什麼?",是更為積極的正面態度。

學習作自己生命主人的同時要如何兼顧群己關係,重要的前提是找回自我,一種內心直覺的喜悅。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稱為"賦比興事件"吧......

在讀書會現場,我爲"賦"、"比"、"興"提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的同時,老師藉此機會爲我釐清了一個生命現象。

當天我所做的解說似乎令同學們感到震撼與驚豔,老師嘉許我條例分明、語意清晰。然而這不是重點,真正的學習是在後續,當老師問道:"你說得很好,你不知道嗎?"開始...

是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說得好不好,事實上我只是粗略看過文本與詩例,進行解說前並未擬稿,老師問得妙。

老師的第二個問題是:"你覺得別人聽不懂嗎?我們來作個驗證."。於是請聽懂的人舉手,現場12個人中有10人舉手。

老師的第三個問題是:"再作個確認,他們聽到了什麼?"。於是一一點名,請舉手的人針對我提過的內容說出他們的理解。

有趣的是,聽完大家的陳述後,我發現真正完整無誤明白我的解說的其實只有一人。

整個過程老師沒有下任何評斷,只有提問。卻對我幫助很大,他協助我理解到一個"真相"......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怎麼可能會沒有問題呢? 問題出在,我們在聆聽時不夠專注、我們在表達時辭不達意......何況背後還有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譬如主觀論斷、個人偏見...等。甚至很多時候,也許問題並非出在我們本身而是在他人身上。

有了這層理解,更加釋懷了。 同時更深刻的明白"嚴謹"的重要性。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心臟科醫師在手術台上隨著病患心律的跳動操刀時,取代緊張的情緒其實內心是愉悅的。...因為他熱愛音樂,喜歡跳動的節奏。"


這是今天聽到,最美的一件事。是的,理性與感性兼具時所產生的美感無與倫比。

在讀過的著作與畫冊裡,發現許多理性與感性兼具的藝術家。今天,在生活裡真是遇到這樣的學者,非常感動。這緣分來得及時。

欽佩他...
開放卻嚴謹的邏輯性,
尖銳卻寬容的指正,
思想獨到卻不閉塞,
善於歸納與解構,
---

不輕易對人有所期待,但面對這新課程我有很深的期許。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