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大師系列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導演檔案 :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1956年出生於丹麥,大學曾修讀電影,因而開始了短片的創作。1979年進入丹麥電影學院就讀,直到1985年畢業時,曾以短片<夢幻夜曲>Nocturne(1981)及畢業製作<影像多面向>Images of Relief(1982),雙雙在慕尼黑獲得最佳影片大獎。

  1984年他的首部劇情片<犯罪份子>Element of Crime,一炮而紅開始揚名國際,贏得坎城影展的高等技術獎,及芝加哥、曼漢姆影展多項大獎。從此他的劇情片一直是坎城影展力邀的名單,他也開始了「歐洲三部曲的拍攝」。除了<犯罪份子>外,於1987年完成<瘟疫>Epidemic,1 911 年完成<歐洲特快車>Europa。

  90年代起他也積極參與音樂錄影帶及電視片的拍攝製作,91年他的新片<次元>Dimension開拍,預計到公元2004年才會完成。期間於1994年他另外拍了近五個小時<醫院風雲>The Kingdom,曾參加崴尼斯、鹿特丹,西雅圖影展,而<醫院風雲>的續集正在拍攝中。 

     1996年他以「破浪而出」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與第一名只差些分數)及該年歐洲影展最佳影片,他的才華再度受到國際間的肯定。

  拉斯馮提爾是當代丹麥電影最富原創力的心銳導演。馮提爾在丹麥電影圈素以「恐怖的小孩」綽號聞名,他的電影風格師承「緊張大師」希區考克的驚悚劇,風格詭譎之外更兼具實驗性。

  拉斯馮提爾一向很隨性,「破浪而出」在坎城競賽時,他並未隨片前來坎城宣傳造勢得到大獎也不出席領獎,主要的原因除了他天生畏懼搭乘飛機外,與他對電影及影展的認知有著極大的關係,他曾說:「我拍電影不是為影展而來的!」

 


製作背景

  DOGMA 95是由拉斯馮提爾領軍於1995年在哥本哈根所成立的一個組織,一共有四位導演共同簽署,名叫Dogma,他們所要傳達的目標是對現代電影的一種反動,"白痴"即在此宗旨下攝製而成的。

    1960年有人宣稱電影已經死而要展開救援行動,這個目標是正確的但意思卻不然。在法國新浪潮的帶動下,只是激起了一些漣漪,留下了依稀的足跡,但對整個環境並沒有很大改變。個人和自由主義的興起的確創造一些工作,也確實吸取到某些時代意義,但較為顯著成就,還是一些新導演的出頭,像高達、楚浮等。

  新浪潮時代的電影自始至終是一種奇怪浪主義,表面上是反中產階級,但實際上由於他們自身的藝術理念也是奠基於中產階級的觀念上,所以骨子裡也能是中產階級的調調。



DOGMA 95的電影不是個人主義化

  今日科技風暴不斷擴張,這樣的結困最終會促成電影的民主化。這是第一次,每個人都能製作電影。媒介變的越容易接近,前衛藝術就愈顯的重要,'前衛藝術'這個名詞沒有意外的會因為定義而逐漸頹廢終結。

  DOGMA 95透過一些原則的表現來反對個人化的影片風格,這些原則稱作「貞潔的誓言」,在1960年代這些電影被粉飾至死,從此化妝品的用法被打破,在這段時間內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愚弄觀眾,難道這就是我們所值得驕傲的嘛?這也是點影100年所累積給我們嗎?

     幻象是由這些個人藝術家的愚弄計倆產生的,透過這些詭計,感情也能夠被傳達嗎?他們都預測成為我們的金至良言,要辯證這些作者的內心腳本太過複雜也不是一種高度藝術表現,不知何時這些粗俗膚淺的動作與電影得了所有榮耀,這個結果是可笑的,是一種愛與哀愁的幻影。

 

對DOGMA 95而言電影不是一種幻覺

  今日的科技風暴不斷曼延,透過新科技的使用,任何人在人何時間可用煽動的情感改變真實,幻象可以是藏在電影背後的任何東西。

  DOGMA 95反對幻覺式的影像,所以他們利用信條宣示來表達他們的理念,這些信條稱之為「真傑的勢言」。

 


以下是DOGMA 95的信條:

攝影必須要在外景拍攝,道具與背景除非劇情安排否則不需要入鏡。

聲音不能與影像分離,音樂除非拍攝現場就有,否則不能特別製作。

攝影機一定要手持,也就是影片要在攝影機運動時開拍,即是以肩扛的方式拍攝。

影片一定要是彩色的,特殊燈光效果絕不接受。

不能有光學處理及濾鏡使用。

影片內容發生一定要在現在,不能有時空上錯置。

不能接受通俗體裁的電影。

不能有膚淺粗俗的動作出現,像謀殺、武器等。

電影規格一定要35釐米標準規格處理。

導演名字絕不可出現在片頭上。

以上DOGMA95這種創新的電影觀點在今年坎城影展得到絕佳的印証。

 


【拉斯馮提爾影片回顧】


  關於寒冷的北歐國度,除了精靈 神話 、諾貝爾獎、A片王國的刻板印象之外,大多數人對於那塊只有在高中地理課本中才會接觸的歐洲半島並沒有非常多的瞭解,就連電影也是一樣。除了瑞典的柏格曼和丹麥的得萊葉之外,就屬近年來在影癡話題中最常被拿來作為茶餘飯後爭論焦點的另一個北歐導演,丹麥的拉斯馮提爾。


  談論的除了在金馬影展中看到凌晨四點多的《醫院風雲》、令人身心受到史上最大煎熬的《破浪而出》、話題畫面皆聳動的《白癡》、得到坎城金棕櫚獎的《在黑暗中漫舞》……,還有他那穿蘇格蘭裙的淘氣、打死他不坐飛機的堅持與迷死人的微笑,不只他的影像引人注意,就連本人都散發出令人想多看一眼的特殊氣質。


白癡?天才?

  1956年出生於丹麥,畢業於丹麥電影學院的拉斯馮提爾,在他學生時期的兩部作品《夢幻夜曲》(Nocturn, 1981)和《影像多面向》(Images of Relief, 1982)都曾得過最佳影片獎。至於他的人,連他自己都曾說過:「我是個雙重人。」雖然每一個人都有程度上的雙重性格,但拉斯馮提爾的雙重對立性格卻藉著他的影片互相滲透融合。

  所以他的影片中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正面或反面性格,而且這兩個性格隨時都在變換與辯證,就像《醫院風雲》中的醫師們、《破浪而出》中的貝絲與《白癡》中的白癡。

   至於他本人也是,他曾在1998年金馬影展寄來一捲問候觀眾的錄影帶中說他是一個白癡,但卻在今年金馬影展中播放的記錄片《我是拉斯馮提爾,我是白癡》中自我誇讚為一個天才。也因此喜歡他影片的觀眾會尊奉他為天才,因為他獨特的影像風格;不喜歡的人會把他當白癡,也是因為他不合常理的影像風格。

   對於我而言,他既是天才,也是一個白癡。因為只有天才才會用如此瘋狂的表現風格來諷刺一切的宗教、制度、禮節、形式,在追求形而上堅持與信仰的歡愉同時,又造成肉體上的痛苦與自瀆。相反亦然,在現實與肉體享受快感的同時,精神卻接受著嚴重的折磨。

  他同時也是個白癡,因為只有白癡才敢用如此刻意的方式來表達他的不滿與思想,不管是就電影形式方面,或是社會道德規範方面。也只有白癡才會制訂「逗瑪95宣言」,規定一堆電影攝制人員必須遵守克服的技術手則。但也只有天才才能制訂出如此嚴格的規範,理直氣壯的顛覆電影觀影經驗與迂腐教條,又能讓人懾服於他的創意手法。

 

歐洲/催眠三部曲

  除了之前提到過他的學生作品之外,1984年他拍攝了首部劇情長片《犯罪份子》(Element of Crime),一反之前歐洲電影的自然主義,恣意揮灑著純熟的電影語言,展現一個新銳導演應有的自信與銳氣,一鳴驚人的得到了坎城影展的高等技術獎,及芝加哥、曼漢姆影展多項大獎。

  之後於1987年完成《瘟疫》(Epidemic)、1991年完成《歐洲特快車》(Europa),這三部全為E開頭的影片,就是他著名的「歐洲三部曲」。會有「催眠三部曲」的別稱是因為這三部影片或多或少都利用電影表現與實際情節讓觀眾進入體會催眠的狀態。

  《犯罪份子》運用著與一般電影不同的金黃色調,利用視覺感官經驗上的不安與新鮮,強迫觀眾隨著色調進入催眠狀態。在探員因催眠進入過去與現在的交叉剪接中,使觀眾陷入催眠的恐懼與迷思中。第二部曲《歐洲特快車》在電影一開頭即大膽的用了「現在我要從一數到十,數到十你就會在歐洲……」

  這樣一個標準的催眠語言帶著觀眾進入催眠狀態。同時也運用了非常多的重複疊影的特效與剪接,建造出另一種的蒙太奇。在聲音與影像的雙重輔助下,觀眾與主角一同經歷了一趟火車之旅,同時也是催眠之旅。《瘟疫》是拉斯馮提爾與長期編劇搭檔Neil Vorsel的現身說法,使用最原始的電影記錄形式、黑白影片拍攝與從頭到尾鮮紅如烙印般印在銀幕左上角的影片片名Epidemic,試圖在真假紀錄片中讓觀眾陷入這場歇斯底里的夢魘。

  90年代起他也積極參與音樂錄影帶與電視劇的拍攝,因此有了《醫院風雲1、2》這種令觀眾又愛又恨的觀影經驗,在主角之一瑞典醫生現實生活中病逝之後,第三集會如何發展,也是目前大家最關心的話題之一。91年《次元》(Domension)開拍,預計到2004年才會完成,至於又是一部什麼樣子的影片就不得而知了。總而言之,拉斯馮提爾就像天才也像白癡般的隨時都會有突如其來的狂想與驚喜。

 

道德/良心三部曲

  96年開始拉斯馮提爾拍攝了《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比起之前的影片而言,有著明顯的改變,開始捨棄了腳架的功能,在兩個半小時的肩上攝影的紀實守法,讓觀眾隨著影像的晃動完全進入貝絲的情緒而無冷場。也使得飾演貝絲的愛蜜麗華森受到影壇上的注意。用「善良」來諷刺「宗教」與「家庭」的偽善無知,也自我檢討愛情與善良為何變質的因素。

  98年的《白癡》(The Idiot)是拉斯馮提爾在與其他導演共同制訂「95逗瑪宣言」後,編號2號的逗瑪電影。除了演員與工作人員全裸參與拍攝造成話題之外,當中討論「為何想裝白癡」的社會道德上虛偽提出反諷。

  《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是良心三部曲的結尾,同時也是一部歌舞片,而拉斯馮提爾也成功的如當年提攜愛蜜麗華森般的讓歌手碧玉坐上坎城影后的寶座,造就影壇一段佳話。至於劇情如何,在此先賣個關子,不過看過的人都流下了眼淚……。

   拉斯馮提爾就像個來自陌生國度的精靈,隨時用他的狂想與魔法帶給全球影迷無限的期待與驚喜。而你永遠都分不清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他,因為他就是一個善於惡作劇的小孩,不只在電影上,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在別人拍他的紀錄片《破繭而出》(Tranceformer)最後導演訪問他的片段一樣,他說了一段他經歷到外星人的故事,在導演與全場觀眾都幾乎相信的情況下,他問了一句:「你真的相信?」,然後露出「惡作劇成功」的詭譎笑容,這樣的拉斯馮提爾成功的虜獲了全球影迷的目光與期待。

參考資料
 
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Article.aspx?ARTICLE_ID=20070607195516049

http://movie.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2000/LarsVonTrier/LarsVonTrier.html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介紹一部套用法國影評界的話講簡單得令人眼前豁然一亮的影片。該片描寫的是法國中央高原偏遠山區一所獨班制學校,一名教師和13位學生一學年的日常授課與學習生活。所謂獨班制,是指年齡參差不齊的學生混合在一間教室裏,由一位元教師根據學生程度的不同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授課。這種學校往往地處偏遠山區,人煙稀少,幾個村的孩子共同擁有一所學校和一位教師,通常接納的是從幼稚園大班到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獨班制學校在法國教育版圖上是個瀕臨滅絕的現象。
  
        影片從始至終沒有一句解說詞,沒有連貫的故事,讀、寫、算、同學間打架、老師調解、家長談話、找學生談話、外出活動
——情節在人們熟知的學校生活細節中展開,然而每一個細節都準確真實,幽默詩意地把握和烘托了13名學生和他們稱為先生的鄉村教師的鮮明個性。一些極富戲劇性的片段經導演恰到好處的篩選剪輯,使影片始終貫穿著激動人心的情緒流動。鄉村教師與學生或家長之間的談話,流溢著他對人性的尊重和一個西班牙移民後裔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廣義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為使人類學會在尊嚴中共存。應該說,該片無需半句聳人聽聞的言辭,為日趨官僚化和商業化的教育行為唱出了一支烏托邦式的挽歌。
  
  
  導演:
  尼古拉·費裏貝爾(Nicolas Philibert)是法國影壇的自由射手,這位非科班出身的紀錄片大師,10年來為法國影壇帶來了多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優秀紀錄片。費裏貝爾的攝像機往往對準很難引起人們注意的世界,如1990年拍攝的《羅浮宮城》(Laville Louvre),講述羅浮宮展廳繪畫安裝過程。1992年拍攝的《聾啞國》(Le Paydes Sourds),從聾啞人的角度看聾啞人與啞語的關係。1994年拍攝的《動物,動物們》(Unanimal,de sanimaux),講述自然博物館進化史廳修復過程。1996年拍攝的《微不足道》(Lamoindredes choses),講述一間瘋人院裏的精神病患者準備一場演出的過程。費裏貝爾以其敏銳的眼光,獨特的視角,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視而不見的東西提煉放大,給人們提供了靈活而多層面的思索空間。

 此連結可觀看部份劇情:  

    >   >
 
http://www.cat-nest.com/movieclip/To-be-and-to-have.wmv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看完李安的"斷背山",不得不讓我想起德國導演溫德斯 (Wilhelm Ernst Wenders); 兩位大導都不是美國人,但同樣醉心美國文化.

事實上兩相比較我更喜歡溫德斯,看過李安的戲更應該同時認識這位我挺喜歡的導演. 如果稱奇士勞斯基伯格曼為大師其實溫德斯 還算是新銳導演,但是我很喜歡他所以在我的部落格裡把他列入大師行列.(看過他的電影你也會同意他大師的封號)

簡介溫德斯
http://vc.cs.nthu.edu.tw/~jhchang/store-room/teach/direct20.htm

http://vc.cs.nthu.edu.tw/~jhchang/store-room/teach/direct7.htm


溫德斯的攝影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jmc/once

新銳導演溫德斯在台灣很受歡迎,相信他的片子還會陸續在影展出現. 若有機會觀賞強力推薦.


* 代表作

FEATURE FILMS:
  
  1970 Summer in the City
  1971 The Goalkeeper's Fear of the Penalty *
  1972 The Scarlet Letter
  1973 Alice in the Cities *
  1975 Wrong Move *
  1976 Kings of the Road *
  1977 The American Friend *
  1982 The State of Things
  1982 Hammet
  1984 Paris, Texas *
  1985 Tokyo-Ga
  1987 Wings of Desire *
  1991 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
  1993 Faraway, So Close!
  1994 Lisbon Story
  1995 Beyond the Clouds (with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96 A Trick of the Light
  1997 The End of Violence
  1998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
  2000 The Million Dollar Hotel
  2003 Land of Plenty
  2004 Don't Come Knocking
  
  
  DOCUMENTARIES:
  
  1980 Lightning over Water
  1982 Reverse Angle
  1982 Chambre 666 (Room 666)
  1985 Tokyo-Ga
  1989 Notebook on Cities and Clothes
  1998 Willie Nelson at the Teatro
  1998 The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2002 Ode to Cologne / Viel Passiert - Der BAP Film
  2003 The Soul of a Man (part four of the PBS series The Blues) *
  
  
  SHORT FILMS:
  
  1967 Schauplätze
  1967 Same Player Shoots Again
  1968 Silver City
  1968 Polizeifilm
  1969 Alabama: 2000 Light Years from Home
  1969 3 American LP's
  1974 The Island / From the Family of Reptiles
  1982 Reverse Angle
  1982 Chambre 666 (Room 666)
  1992 Arisha, the Bear and the Stone Ring
  2002 Ten Minutes Older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從《十誡》到三色,基耶斯洛夫斯基花去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時間,去探討影響著歐洲人生活和社會的一些重大命題:愛,博愛,崇拜,拜偶像,家庭,家庭的責任,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真相和謊言,財產,信任危機和信任重建。
  
  
  在《十誡》中,有一個與劇情不相干的小夥子作為貫穿人物在四處走動,遊遊蕩蕩,無所事事。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他只是東看看,西遛遛,態度莫名其妙,只是在第七誡和第十誡中沒有他的出現,他對故事的發展沒有任何影響,但對那些他正在觀察的人來說,如果他們注意到他的話,他就是某種暗示或警告。基耶斯洛夫斯基讓他的遊走來切割和旁觀影片中多重價值觀的交鋒與轉移,譬如是否存在徹底的誠信,譬如一個人太愛自己會有怎樣的結果,譬如人是否應該生活在對罪惡的恐懼中,譬如追求自我現實是否會使自己成為自己的感情、生物及生理現象的囚徒。
  
  
  拍攝《十誡》時,基耶斯洛夫斯基創造了一個抽象的最後權威”——《舊約》中的上帝形象:非常威嚴與殘忍,從不寬恕別人,無情地要求人們對他所規定的原則絕對服從。基耶斯洛夫斯基認為,是這個上帝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自由與責任,他在觀察我們如何利用它們,然後做出獎勵和懲罰。沒有哀求與寬恕。這是一個長久的,明確的,絕對的(而非相對)的東西。他以監獄與囚犯做比喻,說明囚徒比自由的人更少選擇的機會,因此更自由。他的影片在這樣的悖論中完成。
  
  
  我不能去評判它們的優略,因為他相信它們。
  
  
   有一點更為重要,那就是這些充滿戲劇性的影片其實都很形而上。我這樣講,不僅僅是說它們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一些大而不化的概念,更是在指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思想焦點——生活的真正意義是什麼,譬如人為何早上要起床?
  
  
   同樣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導演,我對他羡慕至極,僅僅因為他的抽屜裏沒有他想拍但由於諸多原因沒拍的劇本,除去一個例外,他沒有什麼寫出來卻沒有拍的劇本。而我,總是有太多的劇本放在抽屜裏,等待拍攝,而且永無窮盡。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顯然,物質分配的不均,生命地位的差異,反映到基耶斯洛夫斯基身上,深化了悲哀抑鬱。於是,他在《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
1991)中看到的是一種致命的疾病,它導致波蘭的維羅尼卡在音樂會上心臟病突發猝死。另外一個維羅尼卡,法國的維羅尼卡,同樣有著一副動聽的嗓子,同樣心臟不好,卻似乎要幸運得多。可是,這也是一種假相:她遇到一個戀人,木偶藝人亞歷山大,她以為,他就是自己的命運,她可以與他結合,然而,結局是,她離開亞歷山大,破滅了愛的希望,回到老父親的身邊。
  
  
  1989年柏林牆倒塌之後,基耶斯洛夫斯基開始一身在波蘭一身在法國的雙重生活。看上去如同法國的維羅尼卡——能夠感受到波蘭的維羅尼卡——波蘭的維羅尼卡只是歌唱,選擇歌唱還是放棄歌唱,生病和死亡,不知另一個維羅尼卡的存在——如同波蘭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作為法國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前身一樣。他們互為複本,但是複製版本比被複製的版本擁有更多的故事——屬於法國的故事:一個空雪茄盒,一根鞋帶,一盤錄有車站咖啡屋裏嘈雜聲音的磁帶,還有一個男人,還有這個男人製作的兩個偶人。
  
  
  他是電影的牽線木偶,為了拍電影,從華沙來到巴黎。電影是一個造偶藝人,它塑造了兩個基耶斯洛夫斯基,他不知道哪一個更真實。於是,他的表情通常很嚴肅,眼鏡後面的那雙眼睛非常專注他厭倦政治,還厭倦波蘭對他的期望值太高,他不想成為波蘭的偶人,但是他一生都是。他對此有所覺察,所以,他讓波蘭的維羅尼卡發心臟病死了。
  
  
  國家的位置是如此分明,人的地位卻又如此摸棱兩可。1991年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與十年前在波蘭基耶斯洛夫斯基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五年之後,逝世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與生活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又是怎麼樣地同與不同?
  
  
   基耶斯洛夫斯基明確表示,不喜歡成功這個詞:成功意味著得到我真正喜歡的東西,那才是成功,而我真正喜歡的東西一般是得不到的。他真正喜歡的東西是什麼呢?電影麼?他說,不。我永遠不會告訴你我什麼時候遭受最多痛苦。我不會告訴任何人,最痛苦的總是隱藏在內心最深出。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
  
  
  我認為,他真正喜歡的東西與這種痛苦相關。我們無從知曉他的痛苦所在,也就無從把握他的最愛
  
  
  在《藍色》中,那個部分似乎躍出水面,閃現了一下,《白色》也是,《紅色》也是,像似一些愛情,開始,開展,然後很快就去到盡頭;像似一些理念,自由,平等,博愛,提出,進行,有顯著成效,但經不起考驗和推敲;像似一種藝術,譬如音樂,不可或缺,但僅止是不可或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有很多,不止是藝術。
  
  
  還好,我們不知他的最愛,便不知他所認為的成功是什麼,便不會把他作為成功的典範。
  
  
  他因此而更加美好,不去引導我們走向成功的迷途。在很多人的眼裏,他是一個成功者,他不顧情面,冷冷地否定了人們的視線,或者說冷冷地否定了人們關於成功癡迷,關於成功的方法論。
  
  
  他無聊地過著天天面對同樣事情的生活。他生了病,死了。但他從來就沒有失敗過。
  
  
   必須談論的他的電影立場了,否則我們肯定知其不深。
  
  
  《永無止境》(1984)上映的時候,當局,反對黨和教會,也就是當時波蘭的三大權力,對它的反應都非常極端。我們真的感到被鞭打了一回,只有一個因素沒有鞭打我們,那就是觀眾。這種非常的經驗,使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拍攝以後的劇情片時,一直試圖與廣大的觀眾相溝通。他把導演當作一個不可能完全清白的職業,這個職業要求他顧及自己和朋友圈之外的趣味。不一定是去滿足,至少要去理解,然後再定位影片拍攝的方向。
  
  
  顯然,他拍的不是個人電影——電影其實有許許多多種。他不是那一類實驗性人物,從拍短片和記錄片時開始,他的作品一直都與公眾發生著相當廣泛的聯繫。那是他的關係網,不能破壞。他建立它,既不是不拍任何電影,不是親黨的,親俄的,親列寧的以及親軍的,也不是有關愛情或大自然的和有關美的或醜的事物的,而是第四條路”——必要的限制和妥協中產生的創新力和理解——一種職業的遊戲規則
  
  
  由此出發,基耶斯洛夫斯基不得不在全球範圍內接受了兩種結局,一是很多觀眾受益于他的影片,另一個則是公眾審查。前者常常是你碰巧觸及了某個人的命運,感動了他們。後者常常是長久不改的觀影習俗——“這種公眾的審查比我們在波蘭時所受的政治審查還要有更多的限制。對他來說,可能前者比較多地發生於歐洲,後者比較多地發生在美國。
  
  
  他終究是一個歐洲人,拍攝了在歐洲主流電影中占主導地位的藝術電影。東歐與西歐文化的交互作用間,碰撞出諸多戲劇性的火光。基耶斯洛夫斯基說:如果你是個天才,那麼絕對的自由只能導致偉大作品的誕生。如果你不是,那麼只能導致浮誇,低劣,甚至更糟。花錢只能拍出自己適合自己或最要好的朋友看的電影。
  
  
  他的電影立場十分鮮明:不妥協于政治,但向觀眾妥協,不把自己看成天才,把自己的受限看作一種職業道德,不要個人至上,不追求單向度的藝術自由或探索。
  
  
  他是一個職業而務實的電影導演,不被政治御用,也不自我崇拜;瞭解並尊重電影起碼的遊戲規則,不去破壞,只去遵守;被全世界接受的前提是,他多多少少有些壓抑,為職業多多少少犧牲了自由
  
  
   比起周邊的電影導演,他似乎格外看重影片的構思。那些構思,從《永無止境》開始,到三色為止,都有很強的衝突,很扎實的戲劇性,甚至都生死攸關。譬如《愛情短片》(1988):一個年輕人知曉生活的基本事實裏沒有愛情,只有性時,企圖自殺;想死沒有死成的時候,他愛過的人迷戀上了他。譬如《白色》(1993):理髮師卡羅爾因為性無能被妻子趕出家門,偷渡回到波蘭。發跡之後,為了報復,他製造了一個死亡騙局,將妻子從巴黎召到自己的葬禮上。他躲在一旁,看到妻子的悲哀。他出現在她的面前,愛似乎復活了,但是他們之間的一切都已過去。
  
  
  他說:我總是想激起人們對一些事物的興趣,我是把他們溶進故事中還是啟發了他們去分析這個故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強迫他們走進某些事情或以某種方式感動了他們。
  
  
  電影語言的簡省和銳利,使他的巧思變得樸素和真摯。不事渲染,準確,鮮明,流暢的剪輯手法,呼應著那些厚重的人性喘息。抓住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這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目標。然而,戲劇性衝突在於,他認為的那些內心深處的東西,他自認為永遠也無法拍成電影。他為此努力,沉穩執著,但不無沮喪。
  
  
  他認為,電影難得拍出隱喻:在電影中,一瓶潑出來的牛奶就是一瓶潑出來的牛奶,一個點燃的雪茄打火機就是一個點燃的雪茄打火機,沒有別的含義,永遠沒有別的意思。他的努力目標,就是脫離這種徹底的寫實主義,而去描述我的主人公真正的內心世界。他自認為,他永遠達不到這個目標
  
  
  在我看來,《藍色》做到了。其實很簡單,就是那些中斷了現實的黑場,有的5秒,有的7秒,有的3秒,連同音樂一同中斷,深刻地體現了朱莉在失去丈夫帕切斯和女兒安娜之後的痛苦和掙扎。那些黑場可以說是她在同一場車禍中短促的失憶。是失憶和記憶中的鬥爭,黑場的消失是意識的勝利,是生命的靈光重現。與此本義相衝突的是,朱莉寧願自己永遠處於黑場中,不再醒來,因為她摯愛的人都永遠地呆在那個黑場中了。可惜,她必須面對死亡與痛苦的記憶,她擁有無法擺脫的東西——帕切斯或者說是她自己的音樂。於是,一部獨角戲,一部本來走向封閉的故事,在一個又一個黑場過後,走向了綻放。她不能控制這個進程,那不是她自由的限度。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rzysztof Kieslowski / 基耶斯洛夫斯基(中譯) 奇士勞斯基(台譯) 
本文摘自豆瓣,文中導演姓名選用中譯版本請多包含. 許多片名或有翻譯上的困擾,相信各位只要上網一查都可獲得正確資訊,在此不再提供台譯版本請見諒.




       人們評論他的電影,封許他為世界級的電影大師。他似乎在世界的頂級,風吹雨打不到的地方。他自己卻說:
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世界公民,我還是覺得自己是波蘭人。事實上,影響波蘭的一切都直接影響了我,我沒有感覺自己遠離了祖國,可以對他漠不關心,我對所有的政治遊戲不再感興趣,但我對波蘭本身感興趣。這是我的世界,我緣於此,而且毫無疑問,我將歸根於此。他的這種自我定位,源於他的另一個認識: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童年吃早飯拍你手的那個人”——對於基耶斯洛夫斯基來說,那就是他的父親,一位從二十多歲就開始生病,四十七歲就已離開人世的波蘭工程師。
  
  
  基耶斯洛夫斯基說:很少有人五十多歲時父母雙全的。這話使我大吃一驚:我沒有想到,沒有去關注,我的父親去世時,其實我才三十多歲,我三十多歲就成了單親孩子,那種失落感,無從彌合。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是一樣。
  
  
  我很年輕就失去父親,是因為父母親生育我生育得晚,基耶斯洛夫斯基不同,體會出的簡單道理卻是相當一致:我們時常想起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但我們不能重現這一連串的事情,在這些事情中占主角的那些人顯然已不在了。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過很多記錄片,或者說,先拍了很多記錄片,再來集中拍攝那些劇情片。拍記錄片,貼近現實,又遠離榮耀。這也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低調人生的基礎。他說;電影製作的含義不是觀眾,節目,評論與訪談。它意味著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意味著嚴寒,大雨,泥濘以及舉著笨重的燈。這是一件令人傷腦筋的差使。
  
  
  他是個悲觀主義者,至少他自己如此看待自己,包括看待自己的導演身份。當今世界的人都在矚目電影之輝煌,他卻說道:我理解費尼裏和其他一些人,他們在電影廠裏建街道,房子,甚至人造海,這樣許多人就看不到導演工作的慚愧與渺小了。
  
  
  這會讓許多豔慕導演冠冕的人吃驚:難道偉大的導演會認為自己的工作令人慚愧嗎?
  
  
  他不理直氣壯,活在這個世上,他簡樸,甚至心懷卑微。他看到的總會是:自己僅僅是在抗拒種種壓力,而其他人卻在做真正的付出。有一段時間,他喜歡尋訪舊地。他過去常想,到一個地方看到三、四十年未見面的老朋友的感覺,肯定美妙無比,世界變得完全不同,朋友們變成什麼樣子了呢?他那樣做了,遇見一些老朋友,然後,他終止了這些動機,因為他又在慚愧了:他挺富裕,開著一輛好車,一生中總有一兩次是很幸運的,但是他開車經過的地方,總是有貧民窟,住在那裏的人們,一生連一次幸運的機會都沒有,正在和將在貧困中終了一生:他們不幸運,這使我感到慚愧。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伯格曼《假面》(全剧剧本)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43994/


>
http://www.bbtpress.com/homepagebook/2130/index.asp


第七封印 剧本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7292/


《萨拉邦德》:“再见”伯格曼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501180015.htm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哲學命題的終生探索者--英格瑪·伯格曼  文 / 陳 蓓
  
    

                 在電影史上,有一個詞用來表達人們對那些以電影為生命並為之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們的尊敬,這個詞叫"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位導演和編劇。
  
    拍攝於1982年的《芬尼和亞歷山大》是伯格曼在從影40年後告別影壇的收山之作。它獲得了當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獎。該片講述一個孤獨少年尋找愛和溫暖的故事。影片通過少年的視角審視四周的生存環境,人們通常用"伯格曼的代表作"這個詞來形容這部影片。
  
    有幸保存下來的伯格曼拍攝這部電影時的工作鏡頭,向人們展示了60歲時的伯格曼。許多人都認為《芬尼和亞歷山大》中那個孤獨的小亞歷山大,就是伯格曼自己的童年時代,那種童年時代的孤獨記憶始終纏繞著他不曾離去。
  
    伯格曼在後來的回憶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時對父母之愛的渴求和得不到這種愛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電視臺採訪時,伯格曼說:"一種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親之間。有一天,他打了我"。這種難解的心理情結一直貫穿著伯格曼的電影生涯。
  
    瑞典皇家大劇院,這個讓少年伯格曼迷戀的地方,終於在後來走進了伯格曼的鏡頭裏。他早年的一部作品《夏日插曲》就是以瑞典皇家大劇院為背景的。該片講述一個熱愛芭蕾的年輕人愛上了劇院芭蕾女演員的故事,在這部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青年伯格曼的成長之路。
  
    接下來,年輕的伯格曼執導了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作《冬日之光》。這時他已經和男演員約瑟夫森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合作關係。這一直是伯格曼的一個特點,他總是和相熟的演員、攝影師共同工作。約瑟夫森後來回憶說,那時的伯格曼是一個孤僻的人,人們都不怎麼和他說話",但是人們都能意識到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
  
    伯格曼早年的影片《私人生活》,像伯格曼早年的所有作品一樣,只有簡單的幾個人物。人物痛苦而敏感,他們苦苦追求著生活的意義,這讓伯格曼的電影被評論界稱為"哲理影片"。把哲學的命題作為影片的主題,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標籤。
  
    一場表現女主角痛苦的精神狀態的戲,一直讓在片中扮演冷面婦人的女演員麗芙.厄爾曼記憶猶新。麗芙說:"那時的我大約只有二十五、六歲。我雖然對很多事都不太懂,但是憑直覺,我知道那個女主角就是伯格曼自己。"
  
    伯格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60年代他成為瑞典皇家大戲院的院長,後來因為要專心創作而辭去此職務。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叫得很響。《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拍攝的為數不多的古裝影片之一。這之後,他因《野草莓》而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大師地位開始被確立。
  
    但是在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振奮的無疑是《第七封印》了。影片通過男主角參加的十字軍東征的遊歷過程,大膽地提出了幾個咄咄逼人的主題。首先,伯格曼肯定生存的痛苦、個人的孤立無援,接下來他大聲質問生與死的問題,大聲質問人與上帝的問題,質疑一種生存狀態,卻找不到可以歸去的精神家園,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質之一。
  
    伯格曼影片的製作人說:"伯格曼懷疑上帝的存在,他喪失了信念,他是一個探索者,終其一生他都是一個探索者"。70年代的伯格曼仍然延續他帶著強烈個人色彩的影片風格進行創作。這一時期他的作品有《呼喊與細語》、《面對面》、《傀儡生命》等等。伯格曼一生共四次獲得奧斯卡獎。在他後期的作品中,"人生而孤獨"的主題在得以堅持的同時,也開始融入一些溫情美好的東西,人們看到一個激烈的伯格曼在慢饅變得平和。
  
    1976年,伯格曼的創作被打斷,關於伯格曼漏稅的新聞鋪天蓋地佔據了瑞典各種報紙的重要版面。伯格曼因此離開了瑞典。這是伯格曼生命中頗為尷尬的一段,一個具有國際聲譽的電影人卻失去了自己的祖國。
  
    5年之後,伯格曼終於回到祖國來完成他的告別之作,這就是《芬尼和亞歷山大》。一個熟知伯格曼的朋友說:"你會發現其實伯格曼的影片中根本沒有兒童,那些兒童就是他自己。"
  
    《紐約時報》對這部影片大加讚揚。評論認為"伯格曼想把他過去所拍影片的所有主題都融匯在這部影片裏,影片就像是一個深知生活痛苦艱辛的人來講的一個細節豐富的故事,可是這個人卻發現生活即使痛苦也沒有足夠的理由去拒絕生活的樂趣。"正是這樣溫暖陽光的一面感動了全世界的觀眾。《芬尼和亞歷山大》也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三項獎,並創下外語片得獎的最高紀錄。
  
    1992年,更加溫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這是伯格曼晚年編劇的唯一兩部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兒子丹尼爾.伯格曼執導的《星期天的孩子們》。《情天未老》講述的是一對年輕人的婚姻故事。在這兩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親再次作為描述的主角,但是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述成具有豐富人性的、性格堅強的人。我們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終於與父母和解了,而這正是他終其一生所努力的目標之一。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介 英格瑪.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伯格曼是世界電影藝術史上絕對頂級的大師,這個人,開闢了現代主義者裏電影的先河,他最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運用了一些複雜的電影語言手段去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


    伯格曼1918714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的一個具有濃厚宗教氣氛的家庭。父親恩裏克•伯格曼是位虔誠的路德教徒,曾長期擔任牧師。母親是一位上層階級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親對伯格曼的管束嚴厲到臻於殘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籠罩著一種嚴峻、壓抑的氣氛,這一切對伯格曼後來的創作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1937年,伯格曼進入了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和藝術史,他閱讀了大量莎士比亞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戲劇作家的作品。同時,他經常出沒于學校的學生業餘劇團,編寫劇本,導演戲劇,飾演角色。大學畢業後在哥德堡、赫爾辛堡、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過戲劇導演,這為他日後的電影編導生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1944年伯格曼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尖銳地抨擊了瑞典的學校教育制度對學生的粗暴、專制和殘酷壓迫,由阿爾夫•斯約堡拍成影片。1945年伯格曼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機》。(1948)、《渴》和《監獄》(1949)等片。

     50年代初,伯格曼在電影藝術上成熟起來。50年代中後期,隨著《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術師》等影片的拍攝完成,伯格曼躋身于世界著名導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伯格曼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在用攝影機窺視人的靈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猶在鏡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恥辱》(1968)、《呼喊與細語》(1972)等等。這些影片排除了戲劇衝突、故事敍事,以隱喻、象徵的手法探討現代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困難和生命的孤獨痛苦。這一時期,伯格曼多採用室內心理劇的結構形式,在看似狹小的空間裏展示人的內心無比廣闊的時空變幻。

                 1977年伯格曼拍攝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1978年拍攝了他的最舞臺化的影片《秋天奏鳴曲》,描寫事業與家庭的矛盾、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以及她們之間又愛又恨的相互關係。影片由英格麗•褒曼主演。1981年,伯格曼著手拍攝他自稱為“最後一部影片”《芳妮和亞歷山大》。這是他人物最多、情節最複雜、規模最大、視野最廣闊、拍攝費用最昂貴、放映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影片。這部影片有六十個有臺詞的角色,一千二百個群眾演員,是一部把喜劇、悲劇、滑稽劇和恐怖片熔於一爐的家庭紀事。伯格曼過去影片中的主題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戀的事物都重複出現在這部影片裏,他自稱這部影片是他“作為導演一生的總結”,是“一曲熱愛生活的輕鬆的讚美詩”。

 

 

  伯格曼电影作品一览表:
    
    1953年,《小丑的夜晚》、《爱的一课》
    1954年,《秋日之旅》
    1955年,《夏夜的微笑》
    1956年,35天完成《第七封印》
    1957年,首次执导电视剧。编导电影《野草莓》、《生命的门槛》
    1958年,《面孔》(美国上映时改名《魔术师》)
    1959年,《处女泉》
    1960年,《魔鬼的眼睛》、
                              《犹在镜中》直译为《穿过昏暗的玻璃》
    1961年,《冬日之光》
    1962年,《沉默》
    1963年,《这些女人们》
    1965年,《假面》
    1966年,《狼的时刻》
    1967年,《羞耻》
    1968年,《仪式》、《激情》
    1969年,拍了一部纪录片
    1970年,《接触》
    1971年,54岁。《喊叫与耳语》(《呼喊和细语》);
    1972年,《婚姻场景》
    1974年,《魔笛》
    1975年,《面对面》
    1976年,4月,离开瑞典,过自我放逐式的生活。
                               在慕尼黑编导《蛇蛋》
    1977年,在挪威编导《秋天奏鸣曲》
    1978年,60岁。与8个子女欢聚一堂。
    1979年,《木偶生命》
    1981年,《芬尼和亚历山大》
    1982年,宣布退出影坛。
    1983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排练之后》;
                               拍摄纪录片《卡琳的面孔》以纪念母亲。
    1984年,导演莎剧《李尔王》。
    1985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受祝福的人》
    1986年,写完自传《魔灯》;导演莎剧《哈姆雷特》
    
    
    
    
    获奖情况: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
                                           最佳导演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处女之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
                                       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
                                       最佳女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电影年谱:
    
    1918年7月14日,恩斯特·英格玛·伯格曼诞生在瑞典的乌普萨拉。
                                            父亲埃里克是斯德哥尔摩一个教堂的副牧师,
                                            他的母亲名叫卡琳。
    1920年,3岁,全家迁往斯德哥尔摩。
    1922年,5岁,妹妹玛格丽特诞生。
    1924年,7岁,父亲埃里克被任命为索非亚皇家医院牧师。
    1934年,17岁,上高中。暑假期间以交换学生身份来到
                                        德国图林根市。 游览柏林。
    1937年,20岁,通过大学入学考试。
    1938年,21岁,服兵役,接受短期军训。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
                                          5月,第一次排演舞台剧《远航》(文恩);
                                        《幸福的佩尔的旅行》和《奥洛夫老师》
                                          斯特林堡等。
    1939年,22岁,请求进入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工作,未被接受。
    1940年,23岁,离开斯德哥尔摩大学。。
    1942年,25岁,9月,他创作的舞台剧《潘趣之死》上演。
                                          进入电影公司。
    1943年,26岁,在瑞典电影公司编剧部门工作。
                                           3月,同艾丝·费希尔结婚。
    1944年,27岁,根据自己高中生活写成的电影剧本处女作《苦恼》
                                          由阿尔夫·斯约伯格拍成影片。
    1945年,28岁,独立执导第一部电影作品《危机》.
                                          与第一任妻子离婚.
                                         随后与爱伦·林德斯特洛姆结婚。女儿爱娃出生。
    1946年,夏天执导电影《雨中情》(又名《男人与一把雨伞》)。
                              11月导演加缪的舞台剧《卡利固拉》,获得成功.儿子扬出生.
    1947年,导演3部舞台剧。
                               导演广播剧《玩火》和《荷兰人》斯特林堡作品。
                               编导电影《欲望岛》;导演电影《黑暗中的音乐》。
    1948年,编导电影《港口的呼唤》和《监狱》。
    1949年,导演电影《三种奇怪的爱情》;编导电影《喜悦》。
    1950年,编导影片《夏日插曲》;导演影片《不该在此发生》。
                               与第二任妻子离婚。
    1951年,编电影剧本《离婚》。与甘·哈格堡结婚。
                              儿子小英格玛诞生。
    1952年,编导影片《女人的期待》、《莫尼卡在夏天》。
    
    ——以下均为他编导的电影:
    (同时还在从事舞台剧和广播剧编剧、导演,从略)
    1953年,《小丑的夜晚》、《爱的一课》
    1954年,《秋日之旅》
    1955年,《夏夜的微笑》
    1956年,35天完成《第七封印》
    1957年,首次执导电视剧。编导电影《野草莓》、《生命的门槛》
    1958年,《面孔》(美国上映时改名《魔术师》)
    1959年,《处女泉》
    1960年,43岁。《魔鬼的眼睛》《犹在镜中》直译为
                              《穿过昏暗的玻璃》是圣经典故.同钢琴家谢比·拉雷特结婚,
                               谢比是他的第四任妻子.
    1961年,《冬日之光》
    1962年,《沉默》
    1963年,《这些女人们》
    1965年,《假面》
    1966年,《狼的时刻》
    1967年,《羞耻》
    1968年,《仪式》、《激情》
    1969年,拍了一部纪录片
    1970年,《接触》
    1971年,54岁。《喊叫与耳语》(《呼喊和细语》)第五次结婚。
    1972年,《婚姻场景》
    1974年,《魔笛》
    1975年,《面对面》
    1976年,4月,离开瑞典,过自我放逐式的生活。
                               在慕尼黑编导《蛇蛋》
    1977年,在挪威编导《秋天奏鸣曲》
    1978年,60岁。与8个子女欢聚一堂。
    1979年,《木偶生命》
    1981年,《芬尼和亚历山大》
    1982年,宣布退出影坛。
    1983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排练之后》;
                               拍摄纪录片《卡琳的面孔》以纪念母亲。
    1984年,导演莎剧《李尔王》。
    1985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受祝福的人》
    1986年,写完自传《魔灯》;导演莎剧《哈姆雷特》。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