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網 路 (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当土星在个人星盘中占有显著地位时,特别是当土星落在第一宫或与其他个人行星成困难相时,暗示著忧郁的倾向。一般来说,土星的位置象徵某种需要终生面对的剥夺、困难或压抑。当我们发现土星与其他个人行星成困难相时,个体可能经历特殊的阻碍以满足这些行星所代表的心理需要。对这一种人而言,早期的经验似乎阻碍了与土星呈困难相之行星所代表之基本欲望的满足。这可能会导致个体对满足那些特殊需要有著负面、悲观的信念。以下是土星与个人行星形成相位时,可能所发生的。

  土星─太阳:自我或个人意志的压抑、自信之缺乏。

  土星─月亮:缺乏情感的滋养、对情感连结或滋养的需要有罪恶感。

  土星─水星:想法悲观。

  土星─金星:缺乏爱与情感、感觉没价值且不具吸引力。

  土星─火星:欲望、愤怒及果决的压抑。

  土星─木星:缺乏奖赏及认可、希望及信念受压抑。

  当土星与金星或月亮成困难相时,个人对爱、滋养、情绪表达及人际关系的需要可能会受压抑,以达到其成就、责任、义务及掌握实际财物的需要。欢愉以及享受人生的能力之丧失可能来自于这类的压抑。

  当土星与太阳、火星或木星成困难相时,自信、激情及人生的乐趣可能会因为对不适当、责罚或失败的恐惧而被压抑。

  对土星与内在行星成困难相的个体而言,忧郁可能是源自于矫正压抑本身、学习如何满足行星所代表之需求以及重新检视真实的本质之需要。这种人需要创造出一种对真实的概念,且这概念重视并与那些被压抑、被拒绝的特质合作。忧郁是开始从事这重要工作的危(转)机。

  土星与外环行星土星也代表我们现实的结构。我们在物质世界的基本安全感端赖创造这现实的对规则、结构及模式之了解。当我们了解这些结构并主导它们时,我们即成功地使我们的模式与生活达到妥协。土星也象徵著组织及专注能量于具体、特殊的目标以及掌握特殊技能之能力,土星带给我们自制、自律及负责任的能力。如果我们缺乏这些原素,我们所能达成的目标将是屈指可数。因此,土星可说是显示出我们生活的结构──我们的选择如何引导我们时间、能量以达到我们眼中的成功。

  在宇宙这个大结构底下,外环行星代表足以大大改变我们眼中的真实之力量。天王星分裂我们的真实,海王星混乱并分解,而冥王星可以全然地破坏。其中海王星与冥王星则与忧郁的倾向较有关系。

  ☆土星─海王星

  Reinhold Ebertin曾将土星/海王星的轴线称之为「痛苦的轴线」。海王星毁坏并侵蚀专注于人世目标、责任及抱负的能力。当土星与海王星形成连结时,个人会对所知之他人的苦难有所怜悯;这可能会导致殉难及牺牲个人基本生存要素的倾向。无论个人如何努力地想要达成某事,其环境似乎更强势地逼迫他,使得他的目标难以达成。

  阻碍──脱离既有之方向或破坏可能以许多种形式到来,这些形式可简单分为两种──来自内部及来自外部的。就内部而言,我们可以选择停留在某段贫瘠且持续耗尽能量的关系。我们可能为那些看似需要被拯救的人所吸引。那些拥有土星和海王星连结的人有维持界限上以及容易被伤害、病痛及困难所骗的问题。这些人也可能用有逃避现实或耽溺于自身的瘾头,如病痛、挫折感之倾向。

  就外部来说,个人可能在道德上不得不一再地于困难的环境中牺牲而真无可选择。在这些状况中,一个人可能经历到能量的缺乏、目标的丧失以及失望,而这些都源自于一种潜在的感觉──「那有什么用?」。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并屈服于海王星的力量。忧郁就像是这种环境中的一帖药,代替了个人面对威胁与挑战时所常有的压抑麻木感。

  那些土星与海王星呈困难相的人,其人生并非注定充满苦难、失望及忧郁的。然而为了找出条出路,他们必须接受人生在世就是受苦的事实,以更多的包容与尊敬来面对苦难。对这些人而言,他们有很重要的一课,就是建立分辨何时该帮助他人从苦难中解脱,何时该让他人面对自己的行为与选择所带来的结果。为某人而受苦与和某人一块受苦,两者的差别得清楚知道。

  这儿有两个帮助具有土星与天王星有所连结的人掌握人生之大方向。其一是,透过服务工作来使他们的同情心有适当发挥的地方;另一则是藉由艺术的想像。两者皆可帮助个人将原始能量以有形的方式呈现。透过服务与艺术工作,个人可以找到经历、释放并转化痛苦的方法,而不是逃避它。

  ☆土星─冥王星

  对灭绝的恐惧是土星─冥王星的主题。个人星盘中土星与冥王星呈困难相的人会认为现实是残酷、严厉、不可原谅的,根本上就是要命的。他们深深地以为,世上没有任何结构或安全感是他们能为自己争取到且不受冥王星的力量所影响的。生存是没有保障的,无论是心理或生理层面。因此,生存的本能被充分磨练。这种人是机敏、小心且防御性强的。他们投注许多心力于建构自己的围墙(防御系统),以抵抗任何他们认为具有威胁性的人事物。而在这过程当中,他们逐渐变得非常依赖他们的防御系统,严重者甚至会变得需要握有支配他人的权力并难与人亲近。

  当维持这些防御系统的能量变得不均衡时,问题就出现了。这样的防御是有其代价──身与心的健康。如果当事人是个工作狂,那么他可能会有高血压或心脏疾病;如果当事人不相信任何人,他可能会有缺乏与人亲密接触的问题;或者其脾气会失去控制,以毁灭性的姿态爆发。如果演变成这样,生命将变得令人无法承受。当事人所能面对的选择即是,除去其防御并尝试冒险,否则就得冒自己给防御系统所毁的险。不管如何,毁灭似乎是无可避免的。

  这种人需要去除他们的防御,并找到足以在没有防御的情况下面对生活的勇气。忧郁可能暗示著他们已到了这十字路口。这通常发生在当下的自我毁灭之途(也就是现有的防御系统)不得不去除的时候。死亡似乎像是黑暗中唯一可行的选择。自杀的念头可能会非常强烈。事实上,当人们到达这地步时,他们正经历著某种形式的死亡──他们生存策略的死亡。他们必须经历完全的毁灭才能获得更深层的力量──一种驻扎在本我里的力量,并且是不具破坏性的,而其来源则比实体的生命要深层。他们也必须重新整合生命的目标,使自己拥有充分的理由去冒险继续面对与他们对立的力量。此时,生存本身已不再那么具有压迫性。

  我们来世上走这么一遭,都是有其目的的。我们之中的多数人需要到成年方能达成其目的。在我们较年幼之时,生存就是我们的生命焦点,但其后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得将能量转移至生命更高的目的上。每个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但对那些土星与冥王星呈困难相的人而言,这过程是异常艰辛而危险的。忧郁通常是他们对这危机的反应。因著这严酷考验,他们土星与冥王星的连结将会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生活准则。

  研究发现,童年的创伤与成年的忧郁之间有强烈关系。如果一个孩子在人格形成期时,于长期虐待、忽略、憎恨、父母亲任一方过世、或者其他威胁到情绪或心理的安全之环境中成长,这个小孩的紧张系统将藉著长期刺激身体的压力反应而逐渐形成。当一个人察觉到一对其安全有所威胁之物时,他要不就是迎面抗争,要不就是逃逸。肾上腺体会分泌足够的腺素以助个体迎战。除了受内分泌影响的生理改变外,脑部的「乐观中央系统」也会当机。大脑里的确有一部份是负责希望与乐观之运作的,就在左前方的皮质区,它可以帮助驱除忧虑、怀疑以及负面的想法。

  当我们应付著一潜在的危机时,我们不需要「乐观思考」(optimistic thinking )。事实上,我们生存与否可能仰赖我们预期可能最差情况之能力,如此我们可以迅速且适当地对危险有所反应。对一个土星与冥王星有著困难相的成年人而言,他对危机的判断标准更为降低。也就是说,一个并不太大的危机就会使他们的肾上腺素开始分泌,危机应变系统开始运作。因此他们通常处于慢性压力之中。他们随时准备要对付威胁与危险,所以对未来缺乏乐观与希望,因为他们脑内的乐观中央系统一直停摆。当一个老是感觉不到希望时,忧郁就驻扎进来了。

  早期的创伤或童年期的慢性压力是可以从星盘中的许多特徵看出的。第一个要察看的地方就是第四宫以及天顶(父母亲)的状态。落在第四宫或与 IC 、 IC 的主宰行星成困难相的火星、土星或其他外环行星则代表著童年时期的压力。月亮呈困难相,或月亮落在第八宫、第十二宫,也暗示著童年时期对基本安全感的潜在威胁。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这威胁的所在可能也暗示著开启对话、迅速洞悉成年攻击气压的媒介。

  压力是主观的认定:性格因素

  不是每个人对同样的环境都会有相同的反应。有些人内心比较容易感到受伤,比较敏感及胆怯。研究证明成人的忧郁与年幼时的过度敏感、害羞、内向及胆怯有关联。这些个体比其他人要容易感到恐惧;而其压力机制比较容易启动。

  在占星学中,个人星盘中善接纳的行星(金星、海王星、月亮)、水象星座(巨蟹、天蝎、双鱼座)、水象宫位(第四、八、十二宫)之比重较重者,或是火象元素受压抑者,个人会比较敏感而容易受伤。

  走出忧郁的道路是由神经系统所制订的,并且有许多的形式。为了使个体自疗发生功效,个体必须找出让他们感到安全的方式并重新建立以情绪安定为根基的反应模式。按摩治疗对此非常有帮助。触摸是人类关系中传达安全感的一个基本方式。它可以冷静并缓和紧张的神经系统。触摸也可以帮助体内未痊愈的感觉(痛苦记忆)释放。

  以重新训练思考模式为目的的认知治疗有助人们学习如何重新架构他们的观念、实在地评估其成就并且减少对未来的负面想法与忧虑。人类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其心智来克服反射性、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并创造新的思考以及回应模式。我们可以藉由重新评估负面思想并取代以正面的思考模式,来学习有意识地活络大脑里的乐观中央系统。

  我们必须重新评估与我们所承受之压力有关的人生选择、行为及习惯。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减低成人生活中的压力、如何给我们紧张的神经系统一个复原的机会。在压力中长大的人们通常会学著去接受更高层次的无秩序、痛苦。长期、持续的压力将只会使内分泌亢进并使我们处于忧郁之中。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些回 到衣服的本質去做哲學與視覺探索的設計師,Gareth Pugh、高橋盾、宮下貴裕、Rick Owens、Marios Schwab……,他們讓你明白流行世界的瘋狂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瘋狂。


Gareth Pugh................Gareth Pugh A/W 2008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高橋盾..........................Junichi Takahashi WEB PORTFOLIO
宮下貴裕.....................Brain Talk
Rick Owens................Rick Owens
Marios Schwab...........Marios Schwab: Spring 2008
                                       網頁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没有忠实于自己日宫的本质是极其严重的警告。懒惰的处女座,胆怯的狮子座,有进取心的双鱼座,奢侈的金牛座等等都可能被引入歧途,必将满怀忧伤。

如果对金牛座人说他是爱冲动的,他会流露高兴。如果对狮子座人说他很骄傲,他会笑而处之,但同样的话会触怒处女座的人。如果对双子座人说他是多变的,他会笑着表示赞同。如果你对人马座女孩说她是保守的,她会让你很难堪。一个人有别人眼里的缺点是什么,要看他或她看待这个缺点的方式,缺点也可能是美德。这是好事,否则我们没法儿容忍我们自己,不是吗?

统治他们的行星可揭发此谜。土星的他过于克制,木星的她是极端的势不可挡。当土星和木星产生地震...。每个行星拥有不同的能量,但无论哪个行星既不乏味也不令人厌烦。他们都带有各行星的印迹,他试图使她好冲动的内在感情更成熟,更出神入画,注意不使她的欲望在过程中冷却。她意识到他痛苦地渴望有个人能打开他作为土星人所囚禁的牢笼,渴望有一个能像她这样的人使他的感情世界重获自由,以便他能放弃他的谨慎,享受比她知道的更强烈的感情,深深村投入。

这里要讲那些“有挑战性的”4—10日宫型中的一种关系。 出生日宫是一致的这种方正,在星相学中属于紧张的范畴。然而,紧张可以任意地转化为能量,实际上,对能量的“产生”来说紧张是完全必要的——不论是在物理实验室中还是在两个人之间。人类交往中存在一点紧张会是件非常正常的事。然而,大量的紧张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可能有同等的刺激性,但减少了其有益性。

人们不知道能量过剩会导致什么。它也会让一份友谊爆炸。

不论此4—10震荡组合里是由儿童还是由成人组成,不论它涉及两个男人,两个女人或是两上异性——通过决心只关注彼此的某些品性,而这些品性正是双方庆幸可以坦率地加以尊重和喜爱的,他们避免了许多的伤心和恼火——并且淡化了彼此的差异。(海王對木星)

比如,海王星肯定会觉得要尊重和喜欢人马座人纯净闪光的理想主义色彩,这条给人马座人带来那么多过失的品性会让海王星的同情心被深深打动。当人马座人冲动地和顽皮地挽起木星之弓的巨大的理想主义时,他们这些人是迟钝的,他们的幽默是怪诞的,委婉地说,这种箭术表演有时候是非常个人主义的。

人马座人经常把可怕的真理扔到朋友和陌生人脸上(但也有时是粗暴和多此一举)的习惯使海王受到伤害和苦恼。而海王回避真理时,他们这么做只是两条理由。他们逃避对事实的明确解答或陈述或是因为(1)涉及有关他们自己的个人生活的非常隐秘和隐私的事,这些事与你或别的任何人无关(是否请你承认这点?);或是因为(2)这事在海王有同情心的考虑周到的眼光看来,可能会伤害什么人,因此是不能起有益作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比你自身的道德观多少更少些侵害性的道德观?对吗?你的木星道德观是诚实,不论其代价或损失如何。他们的海王星道德观是规避,当可能发生冲突时(为了他们自己和他人)要加避感情冲动的发泄。但不管它的表现形式如何,道德观就是道德观,对吗?

对海王星来说,要试试看对那些你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人马座人说出的那些可恶的刺人话的目的多一点同情。现在,你应该意识到其目的总是正直,是一种不能自拔的追求和表白真理的迫切愿望。因为人类一切而言辞和行动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其动机,你能够看出至少人马座人的本意是尚的吗?是的,有人说地狱是由良好的愿望铺就的,但人们宁愿认为天堂可能也是这样。

自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马座女性都蛮横生硬。某些人马座女性说话温柔、举止文雅型,而且不善言辞,但她们有时会表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坦率,她们将永远不会赢得比赛头奖。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7-12-24 22:25:59  来自: 抱竹国宝 (上海)

  1976年,比尔•盖茨在一封致同行的公开信中写道:“谁能够做到辛劳工作而无所求?有什么单纯理想能使人们长年累月地埋头编程、检查错误并将它们分门别类,最后还将之免费派发?”毫无疑问,比尔•盖茨本人并没有找到这种理想,不然他也不会缔造空前的软件帝国,也更不会成为富甲一方的全球首富。
  
  1980年,另一个玩转电脑的青年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也同样面临着抉择。当时,斯托曼所在的MIT实验室购入了一台激光打印机。按照以往的习惯,斯托曼想编写一个提高打印效率的程序,于是跑到打印机厂商哪儿索要打印机程序的源代码,但却被告知:“未经授权,不能向他人提供程序源代码。”这次小小的事件,却使斯托曼陷入了漫长的思考。
  
  20年后,斯托曼回忆那段困惑时期,依旧历历在目:“我面临着一个道德上的抉择。最简单的就是投身于专有软件世界之中,签署不公开协议,并承诺不帮助同行、同事。我自己也很可能编写软件,并在不公开协议的前提下发布软件,去同流合污,迫使更多的人背叛自己的原则。显然,走这条路可以挣大钱,而且使编写代码的工作增添一份金钱上的快乐。但是我知道,等到自己职业生涯终结时,我再回首这些年为分离人类而砌造的‘壁垒’,我会感到我将自己的一生都在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糟糕。”
  
  1983年,斯托曼开始了他的“圣战”,他向同行们宣布要建立一套完全自由开放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即“GNU计划”。计划初始,作为唯一的参与者,只有斯托曼独自孤家寡人地苦干。为了能够完成浩繁编程工作,斯托曼只好每天晚上偷偷溜进MIT的试验室干自己的“私活”,好在上司爱才心切,对此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1985年,斯托曼的操作系统GNU Emacs成功诞生。为了避免惟利是图的公司将这个程序据为己有,斯托曼起草了“GNU通用公共协议证书”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自由传播和利用他的成果。
  
  斯托曼甚至还孩子气地将这个协议称为“Copyleft”,与所谓“Copyright”针锋相对。我们今天能够用到的Linux,便是在斯托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斯托曼也因此被称为“自由软件之父”。凭借GNU Emacs的成功,他进而创建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1990年,Linux创始人李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与斯托曼一拍即合,GNU和Linux合而为一成为了一个完整计算机操作平台,在全球得以流行。1996年,斯托曼被授予瑞典皇家技术学院荣誉院士。2002年,这个不修边幅,留着一头长发的“怪人”成为了美国工程院院士。
  
  20余年间,斯托曼致力于宣传自由软件的理念,他总喜欢孜孜不倦地告诉人们:“自由软件并不是免费午餐,但是你不应该垄断技术和软件本身,出售的应该是服务。”
  
  自由软件基金会所依靠资金的都是来自捐款和出售软件说明书,却从来不将软件本身作为商品进行销售。斯托曼行为的背后是一股执着的理想主义思潮,他坚信:软件应该是自由的。他批评高科技公司正在对全世界进行一场新的殖民,当视窗系统抢占你电脑硬盘的时候,你的电脑就正在被“殖民”。
  
  2005年,在中科院演讲时,曾努力学习中国文化的斯托曼提到了中国的盗版问题,“西方公司管未经授权的拷贝叫‘海盗行径’(Pirate即盗版),但我们是在和朋友共享互助,而不是开着海盗船去打劫。他们故意这样叫我们,那是一种道德上的侮蔑……出售商业软件公司就如同是中国历史上的曹操,宁愿辜负天下所有的用户,也不允许用户对不起自己!”
  
  很多人把斯托曼的自由软件运动称为“宗教”,因为这更类似一种理想主义的梦想。斯托曼本人对此却毫不介意,甚至还自称是这场运动中的“圣徒”。在演讲时,斯托曼总喜欢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传播“福音”的使徒,在观众的笑声中,大声疾呼:“自由软件运动不是一场宗教运动,而是一场人权运动。”

自由软件基金会所依靠资金的都是来自捐款和出售软件说明书,却从来不将软件本身作为商品进行销售。斯托曼行为的背后是一股执着的理想主义思潮,他坚信:软件应该是自由的。他批评高科技公司正在对全世界进行一场新的殖民,当视窗系统抢占你电脑硬盘的时候,你的电脑就正在被“殖民”。 

大哥你不是搞软件的吧?Emacs是个文本编辑器,一个运行在Unix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而已。
  
而现实中GNU项目始终一直缺少一个操作系统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而Linux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从此以后自由软件以Linux作为核心,在其上使用各种GNU软件作为应用,才开始了蓬勃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Stallman把Linux成为GNU/Linux的原因。 

我的确不是搞软件的。实际上,也是学文科的,理科情况完全不熟悉。这本书,我只是当作他的个人传记来读。所以,很多技术的东西,难免理解有误。个人只是对斯托曼的经历与理念比较好奇,觉得既有传奇性,也有着理想主义的一面。
  
多谢楼上指教啊~呵呵~虽然,回复中的几个概念也是一知半解~见笑见笑~

回复这么快。 
你居然一直在电脑前守着。  

作者怎么连 GNU都写成了GUN了?
可见还是一知半解而已。。。 

恩,已改。多谢指出! 
我在之前的回复中,也说过自己不是搞软件的,所以也不明白到底什么才是GNU等等。所以,继续欢迎各位专业人士扫盲。当然,我觉得这本传记本身并不是在谈电脑技术,也更想听大家谈谈如何看待斯托曼其人与他关于自由软件的设想。 

行了学文科的人家都开始看理科学的书了这就不错了只要多学习就好,不管是不是自由软件只要好用就好微软就是在殖民是在我们的电脑上殖民。  

Linus 和 Stallman 一拍即合? 言过了,两人还是有些分歧的。Linus 可不同意 GNU/Linux的称法。
    
OPEN是必然的,单单一家MS是不足以抵抗的!
   
楼主只要再看一本 自由软件之声 应该就全明白GNU, Linux等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不想看上Google 查查看也行. 整个自由软件概念没有什么高深的, 就是换换观点而已. 不过实际做起来则是需要毅力和信仰的.
  
行了学文科的人家都开始看理科学的书了这就不错了只要多学习就好,不管是不是自由软件只要好用就好微软就是在殖民是在我们的电脑上殖民。  

互联网 要坚持的是 Free&Share
   
把Emacs说成操作系统也不为过,常人理解的操作系统不就是一个操作环境,Emacs(至少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给人们一个操作环境。

楼主可以去看看这部片子: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37389/

NB之人 但是在中国的环境下任重道远 你要所有人放弃WIN UNIX使用LINUX 估计难 盗版我也不想用 但是在现在的条件下 我去用LINUX(UBUNTU)很多事情都很麻烦 我们需要易用性 APPLE下松下的一体机就不能驱动 兼容是很多人的烦恼 如果软件能便宜点 也能出一个中国版的价格 我也会考虑 我曾经一度想买张极品飞车和暴雪的正版 但是看到国内代理做的质量简直~~ 与盗版毫无差别 我们需要服务 这点从各个LINUX社区里能看到 FAQ的详细 朋友们的热情和善 这才是网络文明的一个趋势 而不是国内MOP 天涯之风 也希望DOUBAN不要附后尘 我想用正版 可我很无奈 尤其多不起ADOBE和MS 其他都是共享软件 我原来的BOSS用的PS6 估计是正版 哎~老外在中国也抢购盗版 

rms 在 2005 年中科院上讲了曹操那句话? 唔,当时只注意拍照了,没仔细听他在说啥,人太多了。。曹操是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大英雄,rms 咋能拿他做比方呢....


看看这篇文章也许更有意思: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1/103070.html

不知道你们 有没有看过一副他的图片...如同自由女神一般...
从此成为我的偶像...从来鄙视copyright这玩意儿~

 
支持open: 让搞研究花纳税人项目钱的统统开源出来,加入这个虚构而严谨的系统,参加公正的游戏!
  
支持open: 让激情过剩的天才们,在此发泄他们的才华,打造他们的梦都!
  
更支持正版:这毕竟是现实的选择:没有正版,谁给你干呀?

国宝君:以文科生的身份写就此文,很不错了,反正很对我的口味,至少文字好.叙述好,还有观点.谢谢.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Estopa Que Suerte La Mi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ptvMmTF_Lg

Estopa - Partiendo la pan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0qFE9SPejo

Canción de Trasnoch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NQXq9fwb_Q

Your own sweet way (videoclip)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hactMuKnG0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切. 革瓦拉

相片

影片


當命運驅使你往前時你有選擇權
選擇往前需要勇氣與熱情
或者原地踏步會安全些

喜歡如此理性與感性兼具的人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瘋狂的設計

      這幾張圖片你要仔細地對比著看,這是日本建築師小川博央(Hironaka Ogawa)設計的土壤餐廳。開業不久就已成為日本東京一景。

      小川用一些塑膠薄片和一層已混合了禾草和海藻粘膠、厚度不超過0.5 毫米的薄土來構建餐廳的牆,這種薄土在保持牆面完整的同時又能讓光線穿過,因此在不同的天氣,以及一天的不同時間,你都會體驗出它的不同,讓室內和室外的人都能完全融入自然的或人工的神奇光線之旅。

      這個極其巧妙的設計體現了設計師簡約設計背後的複雜思考,因而也獲得了香港2006年亞洲最具影響力卓越設計獎以及國際室內設計2007年最佳設計獎。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面對如此深情的男人,多少女人招架的住?

MV欣賞:
Brett Anderson - Love Is Dead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w can you make the spaces that people displace into a collective energy field - in other words take the idea of spatial extension from the idea of a singularity, producing an expanded field to an immersive field of individual packets of energy?

Occupying an entire floor of BALTIC (8000 square feet), the piece involved the participation of volunteers from Newcastle and Gateshead.

Volunteers aged from two to eighty-five years were moulded in plaster by teams of specially trained staff. These moulds were then used to construct the individual Domain sculptures by a process of welding the steel elements together inside each mould.

A Domain is constructed of stainless steel bars of various lengths, with the finished installation including a collection of 287 sculptures.

The work needs to be inhabited by the living bodies of the viewers (which in Gateshead included many of the friends and relatives of the participants). It is their motion through the piece that made the work.

DOMAIN FIELD 2003
Stainless steel bars, 4.76 mm x 4.76mm
Various sizes: 287 elements, derived from moulds of local inhabitants of Newcastle-Gateshead aged 2.5 - 84 years

Commission for BALTIC,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 Gateshead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缺口的盤子該如何處理?



設計師Joana Meroz的Ornamented Life Collection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面說到了四種閱讀方式:
             
1.以文章為中心閱讀的,只有當同一個作者的品質穩定的文章被用戶一再注意到,用戶才會轉化為下一個閱讀方式;
2.以作者為中心閱讀;
3.以關鍵字為中心閱讀,很多時候是這樣,看到新浪博客或者Donews首頁上密密麻麻一大堆鏈結的時候,你會無意識地掃描某些關鍵字;
4.SNS閱讀,朋友的IM推薦、朋友的郵件、朋友的delicious收藏、朋友的Google Reader Shared items等等。


也談到了三種新聞聚合處理模式:
         駕馭群眾智慧:代表人物Digg
         機器智慧:代表人物Techmeme
         關鍵字過濾:代表人物Blastfeed和Zaptxt


      麥田說過“如果一種服務能成為廣泛的互聯網應用服務,它一定是傳統服務的”網路類比””,那麼這三種處理模式也是對應著類比了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真實閱讀體驗。

      Digg是以文章為中心閱讀,但實際上模擬並擴展了“SNS閱讀模式”。

      Techmeme像曹增輝所說“圈定了知名科技blogger和科技媒體作為link源,很好的保證了話題的品質,防止了低質文章的資訊超載”,它不僅僅是把談論某一主題的文章簡單地聚合在一起,而且最重要地是把精英博客之間的對話有層次感地展示了出來,這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說techweb、donews論壇中國內的IT精英們討論某一主題有閱讀的層次感、對話感的話,那麼至少中國博客界目前還沒有techmeme這樣的聚合服務把博客們、論壇、新聞媒體之間的對話有機地、自動地、不斷跟蹤地展示出來。

(題外話:我其實一直夢想著有這麼一個服務,當我在抓蝦上看到韓寒的博客說起那個造謠者的時候,點擊一個什麼按鈕,立刻就跳到一個機器自動生成的頁面,把這個造謠者的原帖子、馬日拉的博客回應、其他人的評論、新聞媒體的以訛傳訛統統按照時間順序和資訊源類型分門別類地列出來;或者就說互聯網的事兒吧,項老師最近寫了一篇blog,名字叫“模式不如扎實”,跟著曹增輝就是一篇“模式不如扎實?”,我讀這兩篇文章的時候心裏就嘀咕,估計還有其他人也就此引申了什麼話題發表在他們的博客上,我是真的就不怕花時間去google/technorati搜索呢還是該等著keso的GoogleReaderShared、曹增輝的GoogleReaderShared或者MindNewMedia等人肉收藏呢,這時候應該有一個象techmeme的自動頁面,把這些對話整合在一起。這東西很難嗎?難道除了我之外別人很少有這種需求嗎?還是大家都是習慣於自己人肉搜索、習慣於別人的人肉過濾呢?我反正等這東西等了兩年,沒人做,只好自己操刀了,:{P。)

      Blastfeed們不用說了,滿足人們關鍵字閱讀方式。這種閱讀方式為什麼存在,這裏有一個非常好的注解:“大量的 Feed 產生了大量的未閱讀文章,看著那些類似於 100+ 的數字,我常常會無可奈何地“mark all as read”。但是,就我所關心的領域,個性化推薦/Web Mining,我每天google it、百度一下,甚至連 alert 都用上了,可還是僅能找到寥寥無幾的一些新鮮內容。”對於這種需求,讓Blastfeed來自動在有選擇的資訊源範圍內監控吧,甚至最簡單地每天上來告訴你抓蝦裏面100+沒閱讀的文章中講web mining的有多少篇,講個性化推薦的有多少篇,講iPhone的有多少篇等等,只選擇你感興趣的看,沒興趣的就置為已讀。

       那麼是否可以存在一個服務,像watchmojo所說的那樣(News is Still a Wide Open Game),相容並蓄,囊括編輯模式、機器智慧模式、群眾智慧模式,殺入新聞聚合服務領域呢?

      對此,Google黑板報有一個注腳“Larry Page說,搜索就是發現內容…,而維琪百科發現了一個更好的方法來組織資訊。他似乎很喜歡這種同時使用人力、流程和機器的模型。所以這是另一項證據,表明穀歌正敞開胸懷,尋求可擴展的方法來利用人的力量。”

      watchmojo給出的答案是“Topix + TechMeme + Digg”。
你的呢?
 




附錄:北美新聞聚合大勢:
Digg,Reddit,Netscape,可以認為是“meme tracker”的第一集團軍,尤其是Digg,風頭無兩。
Newsvine,Shoutwire,則緊隨其後。這部分人強調群眾性智慧,也就是“Crowds”或“Crowd-wisdom”。
Techmeme, Tailrank, Megite,這三個同類型的、我們熟知的博客聚合網站,是強調“Robots”的第一集團軍。
Daylife, Buzzfeed, DailyRotation緊隨其後。
從現在來看,“Crowd”的流量勝過了“Robots”。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談到兩種閱讀方式呢?

      一種閱讀是以文章為中心,持此觀點的有 XerdocTogether : " 在blog這個層面做推薦,個人覺得是比較困難的,這個範疇太大了,而且每個人寫的文章不一定就始終保持那一個主題。文章應該是更準確的推薦資源。所以,個人覺得內容閱讀的推薦系統或者說協同過濾應該建立在文章的基礎上,而不是blog的基礎上”。

      另一種則認為很多人以人為閱讀中心,比如方軍: " 許多人的blog閱讀體驗和閱讀閒談專欄是相似的,他們選擇讀什麼不讀什麼的判斷依據不是話題,而是作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閱讀到的內容的品質”。

      還有一種,就是BlastFeed鎖定的這種,只要是一篇文章談及了某一個主題或者關鍵字,你也許就有閱讀的欲望,比如最近你關心俄羅斯Vista中國巡演會的主題,那麼要麼你可以通過OneJoo鎖定這個熱點主題,要麼你可以通過Blastfeed和ZapTxt來鎖定Vista+演唱會關鍵字來推送內容。

      一種就是sayonly說的SNS閱讀方式:“建立一個Social Network,每一個用戶都推薦出自己喜歡的內容,那麼被推薦得最多的,就一定是大多數人最受歡迎的內容。如果把這些推薦內容的用戶區分成不同的群體, 就會得到特定群體歡迎的內容。Digg的想法就源於此。不過,這需要用戶有足夠的動力去推薦自己喜歡的內容,否則,Network也無法形成”。

      這四種閱讀方式在一個用戶身上肯定是共存的。

      說實話,現有的任何一種工具都很難同時滿足這四種閱讀方式,豆瓣9點是最有希望的。那麼如何盡可能把握這些個性化閱讀的需求呢?

文 / 鄭昀
-待續-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鄭昀 摘自旁觀者

你是否每天經常訪問許多站點,來跟蹤你感興趣的新聞或博客?
你訂閱的Feed是否每天都有太多太多的文章,根本讀不過來?
你需要保持敏銳的觸覺,但它是不是花費了你太多時間?
 
上面這段話是wizag說的。
如果你深有同感,那麼就請繼續往下看,否則你可以跳過這篇文章了。

      去年11月readwriteweb 說RSS內容過濾應該是2006年的熱門話題之一,因為這是RSS聚合的下一步,我們中的許多人每天都會有太多的資訊湧過來:“Back in April I looked at this space and at the time noted that filtering would be a hot topic in 2006. Why? Because it's the next step up from RSS aggregation, as many of us now have too much information coming at us.”

      不過中國去年還在Blog和RSS普及推廣階段,甚至於2007年了還在為博客搬家而撕咬。國人對於內容過濾的需求,2008年估計才有大市場。雖然互聯網瞬間可以連到北美,但一般北美的趨勢都要一年乃至兩年之後才會波及中國。那麼北美發展出了什麼內容過濾的工具呢?無非就是三個思路:駕馭群眾智慧、機器智慧和關鍵字過濾。

      GoogleReader的Share功能算一個,我訂閱了keso的shared item,讓keso變成我們的資訊篩檢程式,一個很取巧但非常sharp的作品;Techmeme,利用反向鏈結演算法,自動計算精英博客和新聞媒體的對話,展現短期內的熱點話題,同類的還有tailrank,megite,後二者更強調針對用戶的A-List進行計算;Blastfeed,很簡單,就是你來定義用什麼接收過濾結果,郵件還是IM還是短信還是RSSReader;你來選擇哪些feed,可以是你的OPML檔導入的,也可以是你在Blastfeed非常全的feed庫裏選擇的feed;你來選擇或創建channel,即通過輸入關鍵字,來從你的閱讀Feed列表中過濾到你想讀的Feed或文章。也就是利用關鍵字匹配的方式對blog文章進行過濾,然後以Email、IM、SMS或者RSS閱讀器的形式投遞給用戶。至於投遞的時間,其實和Googl快訊一樣,可以選擇“出現新結果時”“一天一次”“有5個匹配時”“有10個匹配時”。Zaptxt,也是同樣的思路,搜索範圍也是非常廣,從你指定的RSS Feed、新聞站點到招聘貼士,只要符合你的關鍵字,就可以篩選出來以某種方式投遞給你。既可監視你的Feed列表,也可以專門監視特定網站。

      國內,這方面的先行者,無疑比國外做得更出色更睿智。豆瓣9點,基於群眾性智慧的篩選Blogger和Blog的機制,做得很聰明,尤其是起初通過做“我上”來召集高品質Blogger來認領來添加自己的Blog,從而讓用戶自發篩選了大量上乘的Blogger。難能可貴的是,它既照顧到了以文章為中心的閱讀方式,也照顧到了以人(作者)為中心的閱讀方式,提供了優秀的推薦Blogger的過濾演算法。這是抓蝦的好看熱文所不及的。

      夜深了,待續。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方振寧

      如果用一篇短文介紹日本的現代設計,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與其說全面介紹日本的設計,還不如讓我們從一個點切入話題。先讓我們看看設計師深澤直人設計的一台麵包烤箱,他的創意和有關設計的深度問題。

      這是一台從外觀上看具有著典型的極限風格的產品設計,白色的長方形外觀,圓潤的角和按鈕,都顯得非常可愛和好用,然而好的設計並不僅僅停留在這個表面和外觀。

      烤箱是現代城裏人生活得一個道具,有了它,顯然比以前更加方便了。然而一位日本使用者是這樣來理解一個好的設計:但是和方便的生活產品相比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有關時間的記憶。

      太順利和沒有任何摩擦的動作和生活都會讓人感覺無聊,有摩擦就是一個微妙的關係的開始,從而可以誕生出濃密的空間和時間。

      人和人的關係,人和物的關係都是如此。

      我們發現這個烤麵包機是一台一次只能靠一片麵包的烤箱,那麼如果是兩個人一起生活的情況怎樣使用這台烤箱呢?當放入一片麵包時,就會發生這樣一種情景,誰先誰後就成為互相謙讓的刹那,於是這就是早上起來一句話和一個刹那誕生出來的親切的瞬間。

      這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微小事情,然而幸福感就是從這裏誕生的。

      如果我們只是從烤箱的外觀去理解,只能瞭解一個形狀,然而這個設計中隱藏著更深的內容,那就是,它是一台搭建幸福的產品,或者說這是和設計的深度有關。然而設計的深度又是為了什麼呢?那是為了有一個幸福的時間,一個有關時間的記憶。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攝影師的作品蠻有個性的...

日後若找著他更多相關文字資料,再補貼。

今天先一賭為快,看看他的作品集:

Flickr連結

網頁連結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支影片的每個表情都好真摯,音樂也很棒...

欣賞影片

 Canal Digital是北歐的有線電視,最近一輯熱播的廣告名為【Vår Verden】,我們的世界。廣告本身的新意不大,但捕捉了大家平日望向電視的剎那表情,一個人、一對人、一群人,在家中、在屋外、在酒吧、在醫院、在監獄,在只要有電視的地方...,配上取自丹麥電影【Busters Verden】動人的主題曲《Busters》。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續假日之後,恢復上班的第一天挺累的嗬...先看一段這影片,絕對提神。  乒乓之黑客帝國版
 
這麼好玩的影片也許之前就看過了吧? 但是,下面這篇文章你肯定沒讀過,是關於"Pong"這個早期電子遊戲的一些運用實例的發展。由於版主很用心的找了很多視訊實例,值得做個紀錄。

文章並不艱深,有趣得很哪...
http://thinkdifferentactevil.iyublog.com/2007/0530-lets-pong/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網路上找到 森本晃司 和  Glay 合作的作品 "SURVIVAL"

喜歡動畫的朋友看完影片,一定要去這個網站走走。針對 湯淺政明 和 森本晃司 的介紹,以及 STUDIO 4℃的沿革,這裡有詳盡的敘述:

http://www.acgtalk.com/node/496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葉瀅(思維的樂趣)

      這些主流時裝雜誌之外的小雜誌,除了跨界的視野之外,也帶來了新的觀察角度。

      前文提到的Fantastic Man來自近年來在設計領域屢有意外之作的阿姆斯特丹。如果說,主流的時裝雜誌經常勾起的是人們最現實的消費欲望,這本質樸的雜誌卻是從物質回到人性。你還記得在紐約時裝界風雲一時的Helmut Lang先生嗎?這個當年設計風格簡約的設計師,現在徹底回歸簡單生活。完全放棄時裝設計的Helmut Lang將品牌賣給PRADA集團之後,抱著他的大公雞赤裸上身出現在雜誌封面上,表情滿足寧靜。

      設計師的傳奇往往是品牌推廣的一部分。如果一個設計師離開賴以生存的大品牌,常常意味著他將在媒體視野中消失。比如,你還會看到Jil Sander女士現在的故事嗎?顯然,對於Fantastic Man來說,設計師並不是商標的一部份,出現在T臺上或者在自家農場裏的Helmut Lang,並沒有多大的不同。他仍是傳奇,擁有自我和天才,或許,農場裏的Helmut Lang先生的故事更值得傾聽。

      時裝雜誌該怎麼辦?大牌雜誌制定了基本的標準,T型台、發佈會、名流酒會、名媛們的衣帽間……這些炫耀性的場合指引著每季讀者的購物清單。對於身處行業內的設計師、攝影師、造型師或者編輯、記者來說,這是他們製造的世界。對於某些人來說,這個世界對於他們來說還遠遠不夠。

      他們中的極少數人,創造出了獨樹一幟的各種小雜誌,很多雜誌發行週期以季度或者半年計,大多數小雜誌如煙花般短暫出現然後消失。他們當中還有一部份人,像攜帶著某種密碼,在倫敦的Magma或者巴黎的Colette這樣小雜誌高密度出現的書店或者精選店裏相遇,為雜誌界還有這樣的夢想家而自我勉勵。
(《三聯生活週刊》四月稿)


作者的話
(這次出門,依舊看到很多新雜誌,依舊帶了很多雜誌回來。最近半年,一直在想雜誌與環境的關係,如果僅僅看到頁面上的fancy表像,大概是做不出有生態可迴圈的雜誌的。回到自己的上下文關係中,發現自我比談論他人,要難很多很多。)


-全系列轉載完畢-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葉瀅(思維的樂趣)

      英國的小雜誌風潮在新世紀沒有上世紀那麼激進,而最近幾年,來自歐洲大陸的幾本小雜誌則帶來了別樣的風格。它們的風格更為內省、影像之外,頗注重文字與思想的表達,比如已經出版了四期,來自安特衛普的A MAGAZINE。

      在這個靜謐的時裝小城,甚至連小旅館裏的服務員都能告訴你,這本雜誌的出版人是誰,這本雜誌是怎樣一本由政府資助的文化專案。A MAGAZINE打破了雜誌編輯的慣例,每期以客席策劃的方式,邀請不同的設計師來編輯這本雜誌,已經出版的四輯分別由設計師Maison Martin Margiela、Yohji Yamamoto 、Haider Ackermann和Jun Takahashi主持完成。

      其中Martin Margiela編輯的第一輯,已經全部售罄。對於時裝界來說,頭兩位可以說是設計師中的設計師,他們編輯的雜誌已經完全超出時裝雜誌的範疇。Margiela Margiela在雜誌中邀請他的不同品牌線的合作夥伴出現,呈現這些時裝、攝影和藝術作品,雜誌的末尾,從來不露面的Martin Margiela將如何用多雙白色襪子改造成服裝的裁剪圖貢獻出來,樂意嘗試的讀者,可以依法自己操作一件Martin Margiela式的解構時裝。

      而Yohji Yamamoto(山本耀司)主持的雜誌中出現的是藝術、電影等領域最為活躍的名字,比如Hans Ulrich Obrist,這位精力充沛的策展人也以腦力震盪式的訪談聞名,他的訪談者來自文學、建築、音樂、藝術等不同領域,山本耀司是這個名單中為數不多的設計師。這位時裝界的冥想者還邀請了電影導演 Wim Wenders貢獻他的攝影作品,Wim Wenders曾經拍攝過山本耀司的紀錄片。

      雜誌的自我闡述如同一句繞口令 ——this is not a magazine this is A MAGAZINE(這不是一本雜誌,這是A雜誌)。A MAGAZINE的視野超越了具體的時裝世界,這些做衣服的夢想家們,在雜誌中完全沉浸到自我的世界,展開的卻是更為開闊的畫面,在雜誌中,你可以看到時裝與電影、文學、藝術、音樂是如何相遇,衍生出新的創意。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