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叫他小寶。他的名字叫李寶衍,來自三藩市。小時候隨家人從臺灣移民美國,3年前從美國來到北京。
2006年5月的大山子藝術節開幕式,巴西鼓音樂家Jimmy帶著幾十個愛好者的桑巴亞鼓隊甚至比專業的韓國鼓隊還要引人注意。
這個臨時召集的鼓隊裏大多是一些愛好音樂的年輕人,只訓練了一個星期,就開始在藝術節上演出。Jimmy從美國來到北京,這個在巴西學習打鼓的菲律賓裔美國人,是這個臨時鼓隊的靈魂,大家跟他一起在節奏中搖擺起舞。
這個節目是大山子藝術節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工作坊,與以往僅僅邀請國外藝術家來參加藝術節不同,桑巴亞計畫將音樂家帶到北京,邀請北京本地的音樂愛好者一起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在藝術節上,人們看到的鼓隊是專業的和非專業表演者的混合。
小寶是這個臨時鼓隊的一員,也是這個項目的推動者。
桑巴亞鼓隊的故事還沒有完,同時在臺灣教原住民少年打鼓的Jimmy在2006年10月又回到北京,這個工作坊將用特殊的方式延續下去,依然是非職業的表演者,他們跟隨Jimmy繼續學習,在小寶的設想中,鼓隊以後不僅僅是在藝術節演出,他們會到民工的子弟學校、孤兒院,或者任何需要歡樂節奏的地方去演出,而鼓隊也可以是隨時加入新的社會成員。 “打擊樂的靈魂就是大家都能參與,不回避任何人。”小寶說。
從三藩市的華裔文化社團到北京的798,這個自稱左派的青年,骨子裏仍是三藩市的嬉皮,而北京的有趣之處如他所說:“生活在這裏,你就是歷史的一部分。”
在三藩市也參與組織音樂節和文化活動的小寶,三年前音樂一個學習計畫來到北京,他很快在這個城市找到了自己的入口。他和中央美術學院的穆謙一起組成了五音工作室,不僅要作自己喜歡的音樂,也想改變北京人聽音樂的習慣。
除了傳統的音樂廳,北京的年輕人如果希望聽到更有意思的音樂,大多會選擇無名高地或者豪運這樣的酒吧,十多年以來,那些獨立的樂隊或者歌手也基本在這樣的酒吧裏演出。
他想改變這樣的狀況:“我們想要一個這樣的空間,能改變音樂廳那種音樂家和觀眾之間完全分隔的狀態,也不是像酒吧那樣嘈雜。表演者和觀眾之間是融合在一起的,大家可以一起快樂,一起發洩。”
小寶說,他和他在三藩市的老師一樣,都是左派。“音樂不是高高在上的東西,它和生活是在一起的。”
與多年前圓明園藝術村不同的不僅僅是798這裏住的不多是北京的藝術家,這裏有商業氣息濃厚的各家中國的外國的畫廊,這裏也開始活躍著小寶這樣國際另類青年,他們被今日北京的變化吸引,而北京在重新生長過程中,仍然有很多中間地帶和縫隙值得作為,商業的或者官方的管制,並沒有使北京成為鐵板一塊,在這個權力和交易的縫隙中,這些在不同國家流動、希望實現自己想法的個體,往往能生髮出新的空間。
小寶在798做的第一個活動是在哈特藝術中心。他來到北京之後,遇到了民謠樂隊IZ的馬木爾,這個哈薩克樂手的音樂是他在北京最愉快的發現之一。而他在三藩市遇到的瑞士 音樂家SAADET TURKOZ同樣也是哈薩克人,這個民族顛沛流離的歷史和他們逐漸失傳的民族音樂吸引了他——或許讓北京的馬木爾和瑞士的SAADET TURKOZ 相遇,能發生些什麼?
- Jan 17 Wed 2007 08:27
藝術生活在北京 (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