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後現代的今日不但資訊氾濫,就連視覺感官也極易被刺激而幾近麻痺. 在這樣的世代裡到底 "藝術的意義" 是什麼? 昨日與友人一席談引發我如此的深思.
這個議題很大,許多學者有所鑽研並且出書論述, 自己讀過的就有幾本:
藝術的故事/E.H.Gombrich/聯經
現代藝術的故事/Norbert Lynton/聯經
原生藝術的故事/洪米貞/藝術家
美感經驗/Jacques Maquet/雄獅
在此要特別提出來分享的是"美感經驗", 因為有太多人提出一個共同的疑問那就是:"我喜歡抽象畫但是看不懂?". 深信這本書是可以幫助解開這個疑惑的,再不然至少書中很精闢的提出欣賞藝術作品時該具有的態度與觀念,個人都覺得很受用.
作者跨足 社會學 人類學 哲學 法律 等學習領域, 對美感知覺做了世界性的比較研究. 書中一段話無誤的道出作者編著此書的企圖 :
美感經驗指的是沉思的觀者,抱著不分析的淡漠態度與美感客體交會的時刻,那是審美過程的高峰,是一種回饋的經驗.
...藝術是什麼,它的體驗又是什麼;沉思是什麼,它和認知及情感有何不同;意義是什麼,溝通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和本書討論的其他問題,幾世紀以來在西方知識歷史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但卻也令人望而生畏. 然而,我們仍將開始這趟旅程,去尋找一種跨文化的藝術概念.
本書議題雖然如此艱深,卻因爲作者的博學在許多引經據典的說明之下一切都顯得有趣極了,這是此書難能可貴之處也是我推薦的理由.
其實欣賞抽象畫門檻沒那麼高,看似什麼就是什麼. 永遠無法忘記第一次看到培根的作品時那種悸動,那一刻心跳加速無法喘息想逃離卻不能,我真的被它抓住了....祇因為我毫無防範,毫無成見. 話又說回來,你若問我看到了什麼?為何感動? 我的回答是,當下根本不知道他在畫什麼,感動我的是那調子以及流動的色塊呀. 還真是應了一句話 "單純的人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