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Berger 引述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機器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一文中,提出如下發人深省的問題......
當影像以藝術作品的方式呈現時,我們觀看它的方式就會受到我們所學習到的一整套藝術看法的影響。這些看法涉及:
美 、 真實 、 天才 、文明 、形式 、地位 、品味 ... 等
它們既無法反映真實的現在,同時也模糊了過去。它們製造神秘,而非澄清視野。"過去" 從來不曾待在某處等著人們去發現、去認識它的真實面目。歷史總是不斷在建構現在與過去的關係。於是,因為恐懼現在,所以把過去也給神秘化。我們無法生活在過去;過去是一口井水,我們從中汲取結論,以便採取行動。以文化的方式把過去神秘化,只會導致雙重失落。
...避免過去神秘化,就必須檢視"現狀",了解現在與過去之間的特殊關係。假使我們能看清現在,我們就能對過去提出正確的問題。
(現實狀況是...攝影與印刷所帶來的複製文化爲繪畫藝術帶來莫大衝擊。原創的意義不再取決於內容,其價值被數量所扭曲,人們將它界定為是一種越稀少就越昂貴的物品。 在這裡,神秘化的過程又開始啟動。為了提高藝術價值,藝評人或畫廊大量使用文字渲染,宣傳作品的過去是如何,如何...。藝術價值於是由原始時代的儀式性,轉而成為具保護色彩的社會性。)
John Berger 認為
這裡的重點不在於你是天真無知還是學識豐富(或說自然蒙昧還是受過教養),而在於你是全面接觸藝術,試圖讓它與各種經驗面向產生關聯,還是以少數專家學者那種神祕的方式接觸藝術。
(雖然藝術再也無法像以往那樣存在,它的權威已蕩然無存。但個人創作的經驗,讓我對下面這段話深信不疑...)
繪畫原作是沉默而靜止的,但"訊息"從來不是如此。就算把複製畫掛在牆上,也無法和原作相比擬,因為在原作裡,那種沉默與靜止已滲入真實的物質顏料,我們可從中領會到畫家作畫時的姿態。這種特質可以有效地拉近時間的距離,彷彿我們正在看著畫家揮動畫筆。就這個特殊意義而言,所有的繪畫都是當代的作品。
--------------------------------------------------------------------------------------------------------
文中,標楷體字出於個人論述。正楷則出自本文John Berger 的論述。
- Feb 17 Sun 2008 16:56
影像神話 & 藝術價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